一线报道ldquo鸽子书记rd

“每天喂食两次,上午9点左右一次,下午16点30分一次,每天每只成年鸽的饲料量为50克左右,训练时可适当增加一点……”

11月7日,在洛浦县多鲁乡哈勒瓦甫村的“助民鸽业养殖专业合作社”里,村第一书记、自治区财政厅驻村工作队长阿尔达克·亚森正在为村民指导蛋鸽养殖技术。在村里,他有一个老少皆知的“外号”——“鸽子书记”。

驻村伊始,自治区财政厅驻洛浦县多鲁乡哈勒瓦甫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阿尔达克就带着工作队员入户走访,了解村情民意,与村民一起唠家常、谈变化,征求大家对村组发展的意见建议。

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们走遍了村里的家家户户,也了解到村里的很多问题,人多地少、土地条件差、集体经济薄弱、贫困人口多,村民思想观念落后、缺乏致富门路......也有许多村民表示,希望能够外出务工就业,实现脱贫致富。为解决这一现状,工作队积极与企业对接,先后帮助名村民实现就地就近就业,但还有很大一部分贫困户,因文化层次较低、年龄偏大等原因,无法实现外出就业。这些贫困村民的脱贫问题,成了摆在阿尔达克和工作队员眼前的一道难题。

要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就要先找准脱贫的路子。阿尔达克产生了一个想法,和田地区是全疆蛋鸽养殖集散地,哈勒瓦甫村多年来也有养殖蛋鸽的基础,大多数村民家中都有鸽舍,有良好的地域优势和市场优势,可以通过建立养鸽合作社,扶持养鸽大户、培养致富带头人,带动贫困户共同发展养鸽产业,形成以点带面的格局,促进贫困户转变观念,提高劳动技能水平,实现增收致富,同时还能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随后,阿尔达克组织工作队员、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召开扶贫讨论会,当他提出建设蛋鸽养殖合作社帮助村民致富的提议后,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说干就干,工作队联合村“两委”,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启动实施“科技精准扶贫专项行动”项目,并在5月底注册成立了“助民鸽业养殖合作社”。

在项目运作中,采取“合作社+基地+养殖大户+贫困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争取到财政科技精准扶贫项目资金万元,将资金量化到贫困户、党员代表、村集体,以每人元入股合作社,成为合作社股东,年底分红。配套新建了鸽舍1栋,孵化室1栋,改造鸽舍1栋,购置全自动饲养设备1套,引进种鸽对。这一举措,让贫困户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也解决了村委会长期以来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的窘境。

“过去我们养鸽子是为了玩,没有想过还能赚钱。是‘鸽子书记’引导我们建合作社,让我们养鸽子也能赚大钱,现在脱贫致富有希望了!”村民吐尔逊·艾尼不但在合作社入了股,还当上了饲养员,别提有多美了。

提起蛋鸽养殖,村委会主任买买提明·赛迪艾合买提的话匣子就打开了:“驻村工作队通过合作社养殖鸽子,打造哈勒瓦甫村的特色优势养殖产业,不断拓宽村民的致富道路,小鸽子托起了我们村民的‘致富梦’。”

谈起合作社的下一步发展,阿尔达克信心满满地说:“让少部分人富裕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让所有人共同富裕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助民鸽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就是通过培养养殖示范户,把群众发动起来,采取‘抱团发展’的模式,变“输血”为“造血”,让大家跟着富起来,后续我们还将打造品牌,增加鸽蛋的附加值,让全体村民都能受益。”

目前,“助民鸽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已引进蛋鸽对,日产蛋量达到枚,按照每枚蛋5元计算,每天就有0元收入,一个月3万元,一年下来就是36万多元,除去各项成本,净收入可达到25.2万元。

“鸽子书记”这个称呼,是村民们对阿尔达克和工作队的信任和赞许,一提起他们,村民们脸上就挂满了笑容。大半年来,工作队为村民所办的一件件实事好事,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头,一筐鸽蛋、几个热馕、一碗酸奶、几个西瓜,大家将自产的美食送给工作队员们,以此来表达感激之情。用村委会主任买买提明的话说,村民已经把工作队员们当成了亲人。(和田地区“访惠聚”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申金和、王琼供稿)

欢迎转发,

转载请联系授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ezizx.com/hldc/112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