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探寻图说荷兰的围海造陆史

荷兰堪称填海造陆最悠久的国家。自13世纪以来,荷兰人向大海索地近七千平方公里,约占其现今国土面积的20%。其中20世纪时因急剧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总共新造了约平方公里的土地,包括须德海和三角洲两大围海造陆工程。荷兰围海造陆原因,一者是国土狭小,人地矛盾紧张;二者是地势低洼,易受海水侵袭。在年那场大规模的洪涝灾害中,倒灌的海水冲毁了荷兰五万栋房屋,夺走近两千人命。而莱茵河、马斯河、斯海尔德河的三角洲地区的损失尤甚,由此举世瞩目的三角洲工程诞生。三角洲工程是把大海挡在外面,其兼顾抵抗强劲海潮、照顾航运和连接三角洲各岛屿的功用,是荷兰人奇思妙想的结晶。而须德海围海造陆工程早在20世纪上半叶就已启动,并有条不紊的建设忙碌着,本文主要介绍的即须德海工程发展史。须德海工程的地标性建筑当属那32.5km长的拦海大坝,这条顶部平均宽度将近90米,双向四车道的堤坝硬生生的将三千多平方公里的须德海给围了起来,并通过排咸纳淡使之成为淡水湖泊。此拦海大坝是大型挡潮围垦工程的前提和基础,当须德海被改造为内陆湖泊后,湖内洼地就被划为数个垦区并分期开发。遵循着先修筑长堤,再排干湖水,最后开垦种植的思路,年完成了对维林格梅尔垦区的开发,接着是年的东北部垦区,后在年又开发出东弗莱福兰和南弗莱福兰。以上四垦区共造陆两千余平方公里。须德海成型于13世纪末,在此之前须德海地区因莱茵河出海北支艾瑟尔河的缘故而遍布湖泊沼泽。后来大规模海潮涌进内陆,与低矮区的湖沼融为一体,故形成了北海的海湾——须德海。而那个荷兰人修建的拦海大坝又使得须德海与北海相隔离,并最终演变为艾瑟尔湖。站在堤坝上俯瞰,一面是一望无际的海洋,一面是碧波荡漾的内湖,醉心奇特景色的同时亦萌生着对劳动者的无限赞叹。如今须德海大堤已成为连接荷兰东北部和西北部的交通要道,围垦出的艾瑟尔湖则可提供淡水,促进工农业和水产养殖的发展,而垦区间密布的水网更是旅游业和航运业勃兴的载体。虽然围海造陆可带来诱人的社会经济效益,但却也隐藏着引发生态灾难的风险。

须德海拦海大坝

因为由近海滩涂、红树林等组成的湿地系统是陆地与海洋进行物资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如果因围海造陆而人为阻隔湿地,一方面会使陆地营养物质不能及时入海,造成近海地区以陆地营养物质为食的虾、蟹、蚌、螺等海洋生物受到威胁,进而影响海洋食物链和渔业;另一方面,海洋能量无法通过湿地缓解就会不断的积聚,一旦释放就是陆地生态系统的灾难。除此之外,湿地还有着降解污染和调节气候的作用。正是因为意识到了潜在的生态灾难风险,荷兰政府逐渐改变思路,或是退田还海,或是重新规划垦区。早在南弗莱福兰垦区建设阶段,生态保护就已被摆在了重要位置上。该处垦区1/2的土地用于农业,1/4用于城镇道路开发,余下的均是自然保护区,包括湖泊、沼泽、芦苇荡和柳树林,为珍禽鸟类提供栖息地和繁殖产卵场所的同时亦经历着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然最令生态学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ezizx.com/hldc/65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