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美国对制导炸弹非常感兴趣,奈何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无线电制导等技术并不是很成熟,整个二战期间交战双方投入的制导炸弹都算不上非常完美,当时一名叫BurhrusFredericSkinner的人主导了鸽子计划,希望用鸽子替代一部分设备完成炸弹的精确制导。
BurhrusFredericSkinner是一个非常传奇的人物,他是发明家、心理学家、作家、社会哲学家……曾被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这样一个思路开阔(脑洞大开)的人做事自然不走寻常路,他想到用鸽子啄食的特点来完成滑翔炸弹飞行制导,这就是鸽子计划的由来。这个想法和同时期反坦克狗、蝙蝠炸弹有异曲同工之妙。
鸽子计划一开始肯定让人难以接受,大部分人都觉得这不太可能,军方也更看重电子设备。Skinner本人在某些领域肯定是有影响力的,加上他的计划其实并非毫无道理,短暂的纠结后鸽子计划获得了军方2.5万美元的资金。
其实鸽子计划本身也充满了高科技,计划第一步就是训练鸽子,让它们学会用喙去啄面前屏幕的固定区域,之所以用鸽子是因为它容易获得、价格低廉、体积小,而且智商也还可以。一只训练成功的鸽子会在短时间里快速啄屏幕,因为鸽子计划对应的炸弹是制导反舰炸弹,因此在训练过程中拟定的视频目标图像是军舰,不必精确到何种型号,反正鸽子也分不清楚,通常会模拟最重要的目标,用食物引诱鸽子去啄图像。
训练完成的鸽子将会被固定到制导炸弹的弹头制导舱内,Skinner的设计是每个制导舱放3只鸽子并固定身体,只有头部可以运动,每只鸽子正面都有一个小型屏幕,屏幕会播放弹头摄影机拍摄的画面,画面的中心将对准目标军舰。
屏幕采用了类似于今天触摸屏的技术,鸽子的喙上会安装电极,如果当军舰图像处于画面中心时就说明炸弹正瞄准目标飞行,此时鸽子啄军舰图像不会改变炸弹飞行轨迹,如果图像偏移了,鸽子喙上的电极就会啄到中心点以外的地方,传感器感应到偏移就会调整舵面直到对准目标。
实际上这个调整过程一直在持续,因为目标物在移动,炸弹本身在滑行过程中也会受到风力等影响。3只鸽子可以提高命中精度,当三只鸽子运动方向出现分歧的时候会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有人会问如果3只鸽子的运动都不同怎么办,理论上经过训练的鸽子不太容易出现这种分歧,而且视频拍摄的角度很窄,目标物图像很大,鸽子没太多别的选择。
最终滑翔炸弹在3只鸽子的引导下飞向目标,完成一次“自杀式”的攻击,大重量的战斗部会对目标造成严重伤害,而空投炸弹的飞机远离军舰防空炮火提高了安全性。
美军在年10月终止了鸽子计划,毕竟大部分人想到自家滑翔炸弹里蹲3只鸽子就觉得很不靠谱,让人没想到的是美国在年重启了鸽子计划,更名为Orcon计划。新计划取得不错的进展,研究人员发现鸽子表现超出大家的想象,他们模拟了英里/小时飞行的反舰导弹,鸽子能每秒啄4次,有55.3%的运行是成功的,注意这不是命中概率,而是鸽子保持目标图像在屏幕内,也就是大概瞄准。美国在年放弃了Orcon计划,当时电子制导系统已经有了质的进步,已经不再需要鸽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