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考有多难连考9天6夜,有人到99岁

又到一年高考季,相信很多家长考生都会抱怨如今高考太难了,一次考这么多科目简直不人道,要是能像古代那样只考一门写篇文章多好啊!其实小编想说的是,古代“高考”可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轻松。比起古人参加科举考试,如今的考生简直可以说是非常幸福了!古代的“高考”其实指的就是沿用多年的科举制度,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到清光绪年间结束,是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那么古代高考到底有多难呢?听小编细细道来。参加考试要求高,有门槛首先,在古代女孩子是不能参加考试的。如果是男的,但是爹妈正好是哪位老爷家的奴婢或者是从事仵作巡捕这样的工作,那么你就属于贱民阶层,也是会被科举挡在门外的。再者,那时候可没有九年义务教育,家里没钱又想读书,那是比登天还难。而参加科举的花销就像一个无底洞,要买各种书籍,缴纳高额学费入学堂,如果常年专注读书备考,就很难再打工挣钱了。但是不打工的话衣食住行,交往应酬都需要花银子的,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谁能扛得住?考试时间长,环境差比起如今高考生宽敞明亮的考场,古代参加考试的环境简直是惨不忍睹了,而且时间超级长,绝对是一项体力活。举个例子,清代乡试(考举人)制度,乡试分为三场,从八月初九开始,每场考三天两夜,三场连轴转,合计九天六夜。那时候的考场很大,但是考只有2平方左右,形状就像鸽子笼子,之后的几天考生的吃喝拉撒都要在这里解决了。这种条件,小编去的话能活着出来就不错了。历史上也有考试把人考死的,据记载光绪年间的福建乡试,由于天气炎热,4名考生由于中暑死在考场里。第二天又有3名考生死亡。聊斋的作者蒲松龄写过考试完后的感觉:“神情惝恍,天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考试难度令人发指科举的考试内容不仅仅是“写一篇字作文”那么简单。它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全文要分成八个部分写。每一个观点都要遵循“高考宝典”──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去拟。文章后四个部分,要分四段,每段必须有两段对偶排比句……格式要求非常严格,可谓“戴着镣铐跳舞”。除此之外,考题数量也非常巨大。以明朝乡试为例。假设你是明代的一名考生,走进考场后:第一场|先一口气写7篇论文;第二场|1篇政论,5篇判词,再加1篇公文;第三场|再写5篇时政评论。闭上眼就能想象,在昏天黑地的考场里,接受如此堪比马拉松的书写考验,那是一场怎样七荤八素的折腾啊!考试成绩人定,不公平道光年间主考官穆彰阿,录取考生不是看卷子答得多好,而是取决于他的鼻烟壶。他有两只外形相同而颜色不同的鼻烟壶,一为琥珀,一为白玉。考官有推荐上来的卷子时,他就从装有两只鼻烟壶的口袋里摸出一只,如果是琥珀的,谢天谢地,这份卷子被文曲星看中了,便录取为进士;如是白玉的,则对不起,只好和这份卷子的主人说拜拜了!取足了名额,下面的考卷再好,也都一律作废纸处理。清道光某年,原拟定的状元是史求。道光帝一看名字,史求不就是“死囚”么,很不吉利,因此勾去不取。后看到二甲第九名戴长芬时,心头顿时一阵狂喜,立即提笔点为状元。因为大清朝天长第九(天长地久),戴戴(代代)兰芬,真是考试考得好不如爹妈取的名字好啊!所以说,古代高考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是过钢丝绳,这就不奇怪会出现99岁高龄参加科举的例子了。现如今新中国的高考制度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比古代的科举强了岂止是千万倍啊。所以考生们,请轻装上阵。在全力以赴追逐梦想的同时,保持平和宁静的心境。你不畏前路、披荆斩棘的身影令人赞叹,你自信坦然、淡定从容的心态令人欣慰。人生路上,历练精神,完善自我,努力的人生不一定总有掌声,奋进青春却都值得喝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ezizx.com/hlfz/139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