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不要脸”,往往活得越有面子
两千多年前,赵国被秦军包围,平原君奉命前往楚国求援,在选择跟随的人时,毛遂不顾其他门客嘲笑的目光,上前认真“推销”了自己。
让人意外的是,毛遂在这次谈判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被平原君奉为上宾。
很多人都羡慕毛遂的好运气,却忽略了他的“不要脸”。
然而,正是这“不要脸”的特性,成就了毛遂,也成就了古今中外的众多成功人士。
因为“不要脸”可以让人抓住机会,也能让人在面对挫败时有好的心态,这是做人最大的智慧。
《孟子》中有一个“齐人乞食”的寓言:
有一个齐国人,每天回家,都带着吃饱喝足后的满足感,对妻妾夸耀自己又被有钱有势的人请去吃饭了。
可从没有什么有钱有势的人来家里做客,日子久了,妻子心生怀疑,决定偷偷跟踪丈夫。
结果却发现,丈夫居然到城东的一片坟地,向祭奠之人讨要残羹剩饭。
明明是乞讨,却为了面子吹嘘自己受人宴请,真是应了那句“银钱如粪土,脸面值千金”。
爱惜“羽毛”固然没有错,但为了面子而自欺欺人、坚持错误,便会成为最没有面子的事情。
这样的人,太要面子,常常把自己看得过重,并高估别人对自己的在意程度,在心理学中,这种心理叫“焦点效应”。
其实,在别人的眼里,我们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焦点效应引起的好面子,不过是自我加持的一个“心理包袱”。
为了这个“包袱”付出惨重代价的,莫过于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杀的项羽。
项羽是一个很好面子的人,有一件小事可以证明:
身为贵族的他,好风雅,偶尔会约有学问的人谈学问。
有一次,他又约了一位著名学者,但在见面之前,有人对这位学者说,项羽好面子,在谈话的时候,装作什么都不知道,衬托出项羽有才,项羽才会高兴。
于是,这位学者在和项羽谈话时,一问三不知,以为项羽会高兴,却没有想到,项羽以为是这位学者看不起自己,所以什么都不愿意说。
项羽思来想去,觉得很失面子,便命人把这位学者残忍杀害了。
这样的项羽,因为过度在意面子而失去了人才相助,遗憾终身,也让我们在回溯历史时,感到惋惜。
何止是项羽,很多人因为面子,在工作中错失自己升职加薪的机会,在生活中把自己推向左右为难的境地。
其实,面子并没有这么重要,“不要脸”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放下“脸面”,才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实际的事情上,轻装上阵,获得更好的人生。
《易·系辞下》曰:
“大丈夫能屈能伸。”真正有能力的人,能抬头做人,也能低头微笑,在他们眼里,“不要脸”并没有那么可怕,相反,放下面子,则更容易得到机会。
在一次培训中,老师艾森讲了一件自己的亲身经历,让我记忆犹新:
为了公司业务,他多次拜访一位客户,虽然一直被拒绝,但他依然坚持。
有一次,他刚刚走到对方办公室门口,正好碰到对方心情不好,隐约看到门口的人影,就听见暴怒的一声“滚”。
当对方看清来人是艾森时,气氛有些尴尬,艾森顿了一下,笑着说:
“您是让我滚进来,还是滚出去呢?”艾森“不要脸”的话顿时让气氛变得轻松起来,对方也正式接受拜访,不但达成成单的共识,还给艾森介绍了很多客户。
阿根延作家切·格瓦拉说:
“当你知道了面子是最不重要的东西时,你便真的长大了。”在很多场合,相比“恼羞成怒”,懂得放下面子,做出“不要脸”的心态,更容易得到令人惊喜的结果。
因为“不要脸”的人,更能抓住机会,“弯道超车”。
刘德华在自传的歌曲《17岁》中唱道:
“十七岁那日不要脸,参加了挑战。”这里面的确藏着一个“不要脸”的故事:
年,刚出道的刘德华因为拍摄《投奔怒海》,遇到了有“歌隐”之称的林子祥,此时林子祥已在香港乐坛走红。
有一天拍完戏,大家一起去唱歌,林子祥唱完后便让大家一起唱,刘德华自告奋勇,唱了一首歌。
别人都觉得当时的刘德华太“不要脸”,居然敢在“关公面前舞大刀”,没想到的是,刘德华还有更“不要脸”的行为。
在自己的歌声得到林子祥的夸赞后,刘德华开始花时间练歌,并录制感觉不错的歌曲让林子祥听,林子祥也在不知不觉中,给他讲了很多专业知识。
在林子祥的指导下,刘德华的进步神速。年,刘德华发行了自己的首张专辑,正式进入歌坛。
越不把面子当回事,越容易成长,并获得机会,赚回面子。
因为太重面子的人,往往会为了所谓的面子,畏首畏尾,难成大器,这样的人,还会因为在意别人的眼光,让自己活得很累。
放下面子,为自己而活,你会发现,通往成功的入场券并不贵,可以得到的机会也并不少。
一个人的成功,从“不要脸”开始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在被人问到成功秘诀时,说:
“人一定要‘厚脸皮’,才能成功!”在马未都先生看来,“厚脸皮”的人容易成功,是因为这一特质常常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机会面前“厚脸皮”,机会来临的时候,面子不重要,别人的嘲讽更可以无视,抓住机会,才是最重要的。
二是在遇到挫折时“厚脸皮”,可以直面自己的错误,笑对命运赋予的逆境。
这样的人,拥有强大的心脏,充满自愈的力量,不会因为别人的质疑便自我怀疑,在机会面前犹豫徘徊,也不会因为眼前的难题而处于消极状态。
他们把面子丢到一边,成为别人眼里“不要脸”的人。
而且,他们更重视“里子”,从不停止提升自己,让自己成为一块待发光的金子,只等机会的到来。
在《烈女传》中,便讲了这样一个“灰姑娘逆袭”的故事:
齐国无盐县有一女子,叫钟离春,她长得很丑陋,一直单身到四十岁。
周围的人都嘲笑她,但她并没有太在意所谓面子,而是把精力投入在精进自己上,最终让自己成为了一个很有才能的人。
当时的齐宣王是一个昏君,不仅整日玩乐,还性情暴躁,齐国眼看着如落日般衰败。
钟离春为了百姓,也为了自己的抱负,再次做出了“不要脸”的行为:
以“自荐枕席”的方式,见到齐王,并对齐王陈述了齐国的四个危难之处。
齐宣王听了后,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采用了钟离春的建议,还散尽后宫,把钟离春立为王后,从此成为明君。
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是不会让面子成为自己的绊脚石,让自己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
因为他们懂得放下“面子”的智慧,明白“不要脸”的处世之道,更清楚生活的奥妙,从来不在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里。
▽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汤永隆教授说:
“面子,是东方人特有的一种文化。在国内,一句‘不给面子’有时能压死人,但在西方社会,这几乎是难以被理解的。甚至在英语中,‘面子’根本没有对应的单词,而是以拼音代替。”面子真的没那么重要,面子是皮,尊严是骨,放下面子并不是失去尊严,“不要脸”也不是无底线。
它只是让我们抛开障碍,尽最大的努力去靠近梦想,成全理想的生活。
要知道,你对这个世界“不要脸”了,它才不会藏起机会和成长,吝啬相对。
耐烦之人必成大器高在忍,贵在善,凡事不骄不躁,不争不夺,得意时不狂妄,失意时不悲伤,狂妄者必败,悲伤者心衰。
耐烦之人必成大器
淮军创建之初,李鸿章推荐的三个人才,前来拜见曾国藩。
曾国藩没有立即接见他们,只是站在暗处悄悄地观察着。
半个时辰过去后,曾国藩发现,那三个人当中,已经有两个人等得不耐烦了。其中一个东张西望,看屋内的摆设;另一个虽规规矩矩地站在庭院里,却神色焦急。
只有一个人,神态自然。那人相貌虽然平庸,却器宇轩昂,背负双手,仰着头看天上的浮云。
仔细观察完后,曾国藩对如何使用这三人,已经有了成算。
他对李鸿章说:“你推荐的这三个人当中,只有一个人才堪大用。”
李鸿章忙问:“老师是如何得知的?”
曾国藩捻着胡须,微微一笑说:“做大事,最重要的是耐烦。这三人当中,只有一人耐得烦,必成大器。”
事实证明,曾国藩的判断是非常准确的。被他看中的那个人,就是日后的淮军名将、中法战争中的大功臣刘铭传。
耐烦之人每临大事有静气
曾国藩曾经说过,“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
其实,不仅当官要能耐烦,任何人做任何事都要能耐烦。
耐得住烦是一种修行,也是为人处事的重要条件。
“能耐”不如能“耐”,耐烦的人,能够包容人事物境的纷扰,不怕烦难,不惧干扰,锲而不舍,坚忍不拔。
“耐得千事烦,收得一心清”,耐烦的人,能够掌控自己的杂念妄想,消融烦恼,保持温和平静。
古人云:每临大事有静气,稳住阵脚心不慌。要义就是“耐烦”。
遇到大事,危急时刻,怨天尤人不是办法,只有静下心来冷静思考、慎重处理才是根本之道。
不然的话,心急如焚,莽撞行事,只会使事态的发展更混乱,更控制不住局面。
耐烦之人待人接物有度量
做人耐烦,才能拥有一个好人缘。
有一次,曾国藩接到弟弟曾国荃的一封信,信中说:“仰鼻息于傀儡膻腥之辈,又岂吾心之所乐。”
曾国藩谆谆告诫弟弟不要不耐烦,这样将来恐怕难以与人相处。
耐烦,与人相处才能容人,待人接物才有度量。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何况是人呢?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德性,对志同道合者就真心结交,对膻腥奸诈之辈可以不予理睬,但也无须招惹。
耐烦之人面对不快有雅量
古人说:世上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人的一生经常处在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情况下,去工作,去沟通,去协调,去联络。
怎样才能面对诸多的不快而笑对人生呢?要的就是修为,就是雅量,就是“耐烦”。
耐烦,看似普通二字,却大有学问。
面对亲朋之间、同事之间、同学之间、邻里之间,或语言冲撞,或言辞冲突,或见解差异,或亲疏远近,或厚此薄彼等等,用“耐烦”的功夫都能一一化解。
这样的人生才能乐观豁达,可将所有不快,如清风拂面,一带而过,不留痕迹。
曾国藩留给我们的家训有千千万,给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然而作为在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曾国藩小时候的天赋并不高,甚至有人说他是“笨鸟”。
有一天他在家读书,一篇文章就读了很多遍还在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
正在他奋力背诵之时,家里来了一个小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想等他读完睡觉后能偷点东西,可是等了许久,曾国藩就是不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这篇文章。
这个贼实在忍耐不住,怒气冲冲地跳出来说,“你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把那篇文章背诵出来,扬长而去。
这个贼很聪明,在想着偷东西之余还能背文章,然而他终究是个贼。而曾国藩虽然读了很多遍都没能背诵,但他孜孜不倦地学习,用勤奋弥补了记忆力上的不足,终成人才。
自胜之力,就是人的忍耐力,是人能够克服困难、承受打击的基本素质。
曾国藩通过阅读古代典籍,认为能够承受压力、承受打击,即自胜之力甚强,是成大事者必备要义之一。
一般而言,能否承受大的压力和困难,是识别一个人能否做大事的重要标准。
曾国藩晚年回忆说:“平生受尽屈辱和谩骂,但矢志不移。”后人评价曾国藩“坚忍成功”,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
曾国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坚忍。青少年时期的曾国藩,靠坚忍的苦读博取了功名,取得了进身之阶。到中年以后更是靠“忍耐”战胜了重重磨难。
曾国藩的这一智慧,值得我们学习!
别惯坏,不领情的人;别喂饱,不感恩的心
人是不知足的,你次次都白给。只要一次拒绝,就抱怨你不够意思,忘掉了你所有的好心好意。心是惯出来的,你回回都让步。只要一回不谦让,就说你没良心,推翻了你所有的包容付出。
你的好对别人来说就像一颗糖,吃了就忘记是谁给的了。你的坏对别人来说就像一棵钉,疼了就记住是谁伤的了。这就是,你不得不承认的现实!用得着你的时候,好话说尽;用不着你的时候,立马转身;喜欢你的时候,你就是最亮的星;厌恶你的时候,你就是最差的景。这就是,你不得不接受的社会!
虽说交朋友无需分高低贵贱。有钱的不巴结,没钱的不看扁。但看重的是将心比心,鄙视的是虚情假意!虽说处感情不必分时间长短。耿直的人最简单,善良的人最喜欢,但用心交心的人,拿命换!拿心玩人的人,趁早散!
别以为你全心帮助,你倾尽全部,就能换来等同的回报。这世上,总有些不知领情的人,凉了你的心意,伤了你的好意。别以为你宽宏大量,你包容大度,就能换来一样的坦诚。这世上,总有些不懂感恩的心,忘了你的恩情,寒了你的心灵。
对有些人:一再退让,换不回良心发现;一再给予,得不到真心相见。心要真挚,情要珍惜,但是要看对什么样的人。人与人之间其实很简单,但心与心之间却很复杂。
交一个坦荡君子,会让你受益一生;处一个是非小人,会让你深陷泥潭。
有求必应要看人:知恩图报的人,帮他是情分;忘恩负义的人,不帮是本分。掏心以对要分谁:诚心对你的,拿出你的真心;无心管你的,亮出你的决心!
在乎你的,要加倍在乎,冷落你的,就不屑一顾,这就是爱憎分明的性格。对你好的人,定当涌泉相报,对你不好的,绝不硬贴硬靠,这就是自尊自爱的原则。与人相处:你尊重我,我就尊重你,你无视我,我就无视你,就这么简单!
别惯坏了,不知领情的人;别喂饱了,不懂回馈的心。永远记住了:要把诺言,留给诚信的人!要把在乎,留给重情的人!要把坦诚,留给忠厚的人!要把忠义,留给交心的人!要把善良,留给感恩的人!要把真心,留给珍惜的人!
一个人烂泥扶不上墙的10种表现,你有没有?▌高不成,低不就
随着教育资源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读大专,大学,读研究生,读博,甚至出国深造,但是学历高并不代表一定有好工作,还需要一个人的肯干肯学。
很多毕业生刚毕业,即失业,高不成低不就,小事不做,大事又做不了,啃老不是长久之计。
▌任何工作都做不长久
任何工作都做不长,接触的每个公司都是问题不断,要么跟同事处不好关系,要么和老板气场不和,要么因为工作太累,挣钱太少。
▌做事只图稳定安逸
有稳定的工作,工作内容单一,重复性强。在工作中只求正常下班,照常发工资,多加一会班都会仇视社会,更别提紧急工作和项目了。不求工资有多高,只求“事少”和“离家近”。
▌做事怨天尤人
有一种人无论他面临什么工作任务,连工作量都没有评估,没有想任何办法,就开始产生抱怨的心理,对上司布置的任务千百个不愿意。还没有做就已经如此嫌弃这份任务,还要如何让别人把工作放心地交给你?
▌生活中没有目标
这种人往往对生活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喜欢什么,所以每天都在混日子。
就算有目标,也是“如何能月薪十万”,“赢彩票”这种不切实际的想象,缺乏对自己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计划。
▌气人有,笑人无
认为身边人的升职加薪,都是由于公司上司偏袒和私交,而不是处于公平。对于身边比自己好的人,总有一种仇视心理。
而对于家庭条件和工作不如自己的人,却又觉得人家不如自己,有一种趾高气昂的优越感。
▌三分钟热度
做事没长性,最终,什么好像都会一点儿,但又好像什么都不会。一件事通常有始无终,白白花费时间,却又什么都没得到。
▌逃避现实
还没着手开始,却早给自己施加了N多困难、判了各种“死刑”;遇到困难,就想要退缩,但是逃避真的有用吗?
▌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总喜欢吹嘘,自己上天入地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然而一遇到事情就“焉了”,这种人从来都是说比做厉害,通常成不了大事。
▌拒绝学习
出了校门之后就不再主动学习,满足于现状,不愿尝试新事物,生活只剩眼前的苟且。
生活中很多人的失败都来源自己,如果你已经膝盖中枪,还不赶快改变自己?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原来,这就是“乌鸦定律”!(百读不厌)一个人的成熟的标志,就是能时常反省自己,坦然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努力去改变。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乌鸦和鸽子住在一个小森林里,有一天,乌鸦准备离开,就向朋友鸽子告别。鸽子问它:你为什么要搬走呢?乌鸦回答道,其实我也不想搬走,但这里的人对我太不友善了,他们嫌我的叫声太难听,不欢迎我留下来,我是真的待不下去了。鸽子沉思良久,对乌鸦说了这么一番话:朋友,你如果不改变自己的声音,那么无论你飞到哪里,都不会有人欢迎的。这就是乌鸦定律。如果不改变自己身上的一些缺点,而是一味地选择逃避,那么问题并不会得到解决,同时还会被更多的问题所困扰。一个人的成熟的标志,就是能时常反省自己,坦然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努力去改变。1、改变情绪:遇事不责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有可能会犯错,没有人是完美的。一味的指责,只能让事件更加的恶化。遇事不责备,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也会让事情得到更好的处理。大文豪苏轼因为朝廷之争,被章惇屡次迫害,一路被贬,坎坷崎岖。最远的一次,被贬到了“一去一万里,千知千不还”海南。恶劣的气候环境,折磨着苏轼的身心意志。但是在绝境,他也依然云淡风轻,一笑置之。被贬海南的第三年,宋哲宗驾崩,宋徽宗赵佶继位,朝廷大赦天下。章惇的儿子生怕苏轼回来会报复,连夜写信给苏轼求情,希望可以网开一面。然而,苏轼并没有报复这位曾经迫害过他的政敌,反而给他寄去药方,要他保重身体。他在回信里写了这样一句话:“但以往者,更说何益,惟论其未然者而已。”一切都过去了,就不必再提了,好好保重身体吧。面对章惇过去曾给他的伤害,苏轼选择不再计较。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事情已经发生,即便再责备也无济于事,只能是徒增烦恼。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停止指责,学会宽容,生活才会越来越顺,人生之路才会越走越宽。2、改变心态:烂事不纠缠
尼采在《善恶的彼岸》中说:“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人的一生中会遇见很多不顺心的事,不愉快的人,如果凡事都要计较对错,到头来只会累了别人,也苦了自己。遇到烂事不纠缠,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智慧。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韩信在受到屠夫的挑衅时,选择忍受着巨大的侮辱,从屠夫胯下钻过。这才有了之后的拜将封侯,破齐灭项,走上人生巅峰。伏尔泰也曾经说过:“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不纠缠不是懦弱,而是放下。我们都无法改变烂人的存在,也无法改变烂事的发展。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心态。3、改变习惯:无事多读书
杨绛先生曾说:“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太少,而想的太多。”阅读,是治愈一切的良药,那些读过的书,都会融化在血液里,转化成气质的一部分。陈道明曾因饰演电视剧《末代皇帝》中青年溥仪一角,一夜成名。许多剧组请他去演戏,他也开始飘飘然。直到年,陈道明在拍摄《围城》时认识了钱钟书。他在钱钟书家做客的时候发现,他们家里没有录像机,没有电视机,也没有电话。多的只有那一排排的书架,钱钟书的太太杨绛就在一旁安安静静地看书。这时候陈道明才意识到:“在文化人面前,学问面前,我觉得自己那点名气连屁都不是!”所以在他最火的时候,他躲起来了,开始不看电视,书房里的床上也堆满了书,累了就睡在一堆书中。季羡林都曾说过,陈道明的文学水平,可以胜任北大研究生导师。“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时刻给你回报。”读书的意义,不仅是生活的避难所,那些看不懂的事,参不透的道理,走不出的困局,人生遇到的所有问题,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人生的成与败都是自己决定的,学会改变,才能让自己越来越优秀。遇事不指责,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烂事不纠缠,学会解脱自己的心;无事多读书,找到生活最本真的意义。往后余生,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踏踏实实地努力,人生一定会有灿烂绽放。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