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望族世家”-江州义门陈
义门陈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罕见而神奇的家族,多人曾聚居一堂,合炊多年不分家;还创造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家族大迁徙,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皇帝颁旨并派官员监督分家的家族。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国灿研究表明“义门陈氏自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年)陈旺徙居德安建庄,直到第十五代陈延赏、承可辈,于北宋仁宗嘉七年(公元年)奉旨分庄,中经三百三十余年,一直是累世义聚不分家,号称‘萃居三千口人间第一,合爨四百年天下无双’的旌表义门,成为唐宋历史上的一种罕见现象。”年年9月,在江洲义门陈故居恢复工程施工时,发掘出大批唐宋时期的陶瓷碗片及砖瓦等珍贵文物,为义门陈的相关史料记载提供了新的佐证。据当地博物馆专家推测,这批文物应与义门陈当年0余人聚居时用膳的“馈食堂”有关。。新出土的文物有唐代高瓶,宋代执壶、酒壶、双手壶、斗笠碗,明代晴花瓶、饭碗,清代康熙瓷碗,宋代的云雷纹、钱纹砖,还有很稀有的搓绳垫瓦等。聚族合炊百犬同槽
据《德安县志》记载,江州义门的创建者是南北朝时的南朝皇帝陈霸先后人,南朝最后一位皇帝陈叔宝有个封为宣王的弟弟陈叔明。朝代灭亡后,陈叔明率众避难到福建莆田县。陈叔明的五世孙陈兼,由福建、浙江移居江西庐山,时间已经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陈兼的第七代后裔孙陈旺后来由庐山龙潭窝迁至九江郡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今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陈旺由此成为江州义门陈的始祖。陈旺定居义门后,开始以儒家的忠孝节义为本,勤俭耕读传家。这个家族与当时任何一个家族不同的是,从来不分家,实行聚族合炊,一同劳作,财产共有,俨然一个桃花源式的社会。《德安县志》记载的“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的故事更是“江州义门陈”的一个象征。据记载,义门陈氏养了一百只狗,吃饭时若有一只没到,其余的狗都不会吃。当时的宋朝皇帝昭宗听说后,十分惊奇,派人做了一百个米馍送往义门试验。一百个米馍放在地上后,来了九十九只狗,其中一只含起一个米馍径直向一间柴房走去,其他的狗原地不动。后来,人们发现柴房里有只拐了腿的狗,拐腿的狗拿到米馍后,其余的九十九只狗才一起分享米馍。陈旺以儒家的忠孝节义为本,聚族合炊的生活模式适合当时农业自然经济的社会形势,很快就使整个家族兴旺起来。到了宋仁宗嘉八年(公元年),江州义门陈氏建庄合炊已历时年,聚居18代,人口发展到人,田庄多处。“18代人同居共饮食,就是历代受到统治者褒扬的孔子后裔孔氏家族,也无法达到如此规模,实在是世界的一大奇观。”公元年,由武帝陈霸先建立的南陈朝被隋灭之后,颍川系这支陈姓人四散逃生。约年之后,后主陈叔宝六弟宜都王陈叔明的裔孙陈旺于唐开元十九年(年)来到今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村(唐称江州浔阳县蒲塘驿太平乡常乐里)建庄(有关资料记载:先隐居庐山后迁到义门陈),至宋嘉佑七年(年)奉旨分庄,聚族同处年之久。在这肥沃神奇的江州大地上,创下了15代同居共活(分家时是以十五代人为庄主作阄,其时家里第十六、十七代人已普遍出生,然长房长孙实际已超逾十七代),义聚余口的世界人文奇迹,过着“室无私财,厨无别馔”的氏族公社生活。全家上下谦让和睦、合德同风,其乐融融,为封建社会臣民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乡闾竞相效化。因此,唐中和四年(年),僖宗李儇首旌“义门陈氏”四字。南唐升元元年(年),李昪又敕立“义门”,便于门首建牌坊一座,旌门三间。他们还受到唐宋历朝的恩遇:免征徭役,钦贷粮谷,赐御书;题赠“真良家”、“义居人”、“至公无私”等御匾。因之,名宦仕子更是慕名而来,趋之若鹜,他们挥毫泼墨,吟诗题赠,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章和史料。其中“百犬同槽”更是千古一绝,已载入世界文化奇观吉尼斯记录。江州义门合家与国一体,其实就是一个缩小的国家。这里具有同国家机制相对应的各种功能,不仅有基本大法三十三条(在唐大顺元年(公元年),义门陈第三任家族负责人陈崇制订了《义门家法三十三条》),还有保障家法得以实施的族规、家训、各项管理制度等。义门发展到宋仁宗朝,拥有庄田、园林三百多处,遍布江州大地,甚至超越省界。庄田不仅能够满足合家生活之需,还单列“学田二十顷”作为发展教育经费,创办了“东佳书院”、“东佳书屋”两级学校,以“供给制”形式令适龄子弟入学普受教育。后来,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开始招收外姓子弟来此学习、深造,并资助他们在此完成学业。如释文莹的《湘山野录》、《五代史》中均写道:“延四方学者,伏腊皆资焉!江南名士皆肄业于其家”。经数百年的发展与扩建,这里不仅建有繁华的街坊市井、茶楼酒肆,还建有各种公益设施。如义门图书馆(御书楼、家藏万卷书),娱乐场(有六处秋千院和嬉戏亭、戏台),敬老院(寿安堂,老人们在此活动,颐养天年),育婴室、托儿所(如“百婴待哺”、“三岁孩儿不识母”等),医院(命二人习医,以备老少疾病),此外,还有刑杖厅,佛、道寺庙等设施。
义门最高统治者是家长,在其领导下,内部分工具体,各司其事。如胡旦《义门记》所述那样:“置库司以掌家财,立庄首以督赋租,书屋以教童蒙,书院以待学者,道院以业焚修,巫室以备祈祷,医院以供药石,德安廨宇以奉公门”。设置无不妥善,管理井井有条。
据义门陈族谱记载,自唐代以来,一直到宋仁宗天圣四年(公元年),义门陈一直受到统治阶级的褒奖。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年)还赐予义门陈“忠孝世家”匾额。到了公元年,太宗又御书义门陈“真良家”。如此这样的孝义之家,自然是封建社会的样板,为推向全国,以适应朝廷的仁孝治天下,嘉佑七年七月(年),义门陈氏已历时余年,全家余口,田庄多处,成为当时人口最多的一个家族。这么大的一个家族,精诚团结,显得势力过于膨胀,朝廷开始害怕危及自己的统治。在重臣文彦博、吕诲、范师道等屡次建议下,仁宗皇帝终于下诏劝其分家。于是众官奉旨临门监析,至第二年三月始按御赐的十二字派行分析为大小庄,阄迁全国各地。分析后的陈氏星罗棋布于全国七十余州郡,从现在的省份看,人口分流至江西、安徽、湖南、河南、浙江、湖北、广西、江苏、广东、福建、山东、上海、天津、四川等16个省个县市。之后又庄分庄,支分派别,时有变动。尤其在元末明初,有不少人移居海外,异国谋生。为了“寻得桃源好避秦”,不少人面临再次迁居,有的藏居深山,有的漂洋过海。如今的云贵高原、南洋诸岛等地的义门陈姓人,则多数是在动乱年代变迁的。分迁到各地的陈姓人,因思念祖居地,或许是以“义门”为荣吧,其门首都挂有“义门世家”或“江州义门”等匾额,故有“天下陈氏出义门”之说。目前全世界八千万陈姓人口中,有约70%源自江西德安车桥镇义门陈村,义门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奉旨分家的家族。怪哉!而今时距千年,天各一方,但是他们仍然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居地,仍然念念不忘自己是江州义门陈氏的子孙。东佳书院:我国最早的私办大学
义门陈酒
酿酒是义门陈氏产业中的一大特色。古诗中的“朗吟品陈酒,雅叙有高朋”,“待客开陈酒,留僧煮嫩蔬”其中,“陈酒”不仅是指陈年老酒,也是指义门陈酒。有一年,义门陈氏家长陈兢为谢皇恩,带上几挑子陈酒去面圣,皇上也回了他一个梨子和一只鸽子。陈兢当即把梨子吃了,而把鸽子放在怀里。圣上问这是何故?他说:“义门陈永不分离(梨)”。鸽子带回家中后,陈兢召来各房管家,将鸽子捣碎,和到一缸新酿的陈酒中,合门三千九百余口,共尝其味,人人分享这一皇恩。说来真怪,义门陈酒加上鸽子做调料,味道更胜一筹。后人称陈兢的举动是:“陈酒和鸽,满门好合;鸽和陈酒,义门长久”。义门陈多年的传奇佳话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宗族文化的一个闪光点,恢复宋代义门陈原貌,挖掘其人文资源、物产资源和旅游资源,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世界陈氏宗亲总会会长、著名艺术家、陈果夫先生的嫡亲外孙女陈梅月女士说:“义门陈是天下第一家,有着深沉的文化底蕴,研究、挖掘一笔丰富的财富,有利于当地的旅游开发和经济发展。”前来寻根问祖的台湾师范大学教授陈大络也认为:“义门陈是和谐家族、文明样板,在中国家族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和地位,挖掘义门陈文化,有利于凝结两岸的陈氏宗亲之情”。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