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诗文社戏马祥生

社戏

☆马祥生

我们老堡子村是当地著名的古村之一。古时村里有座马神庙,庙前有戏楼,汉代大学者马融在此讲过学,后来马神庙拆了,改建成关公老爷庙。村庙会年年举办,小会三天,大会五天。逢会香火鼎盛,锣鼓喧天,十里八村,人潮涌动,热闹非凡。无戏不成庙会。丰年唱大戏,灾年唱人小戏,从不减断。大戏请省城、县剧团公演,小戏请华县的“皮影子戏”,合阳,扶风的“泥头娃娃戏”(木偶戏)助兴。先前,老堡子也有个秦剧团,戏唱得好,红火了好多年。后来,兵慌马乱的,剧团三起三落。解放后重组戏班子,消息传出后深受广大村民的拥护。那天,四五辆大马车把行头、戏装、道具从省城运回本村的时候,我们一群娃蛋们前拥后呼,欢腾雀跃,村里的老大爷,老奶奶更是乐得合不拢嘴儿。接下来是请教戏的先生。村民说:名师出高徒,要请就请最好的。“水水娃”是当地最有名的教戏先生,人家艺高、身价也高、大忙人一个、总之名师难求,须三顾茅庐。让谁去请先生呢?剧团议论了半天。对!请德高望重的三爷,能说会道的“巧嘴”张四爷岀面准行。果不其然,不用三顾茅庐,一去就大功告成。第二天夕阳落山时,只见三爷,“巧嘴”张四爷,“水水娃”先生,还带来两个“戏把式”一行五人进村了。教戏先生有了,便是召收一泼演员。消息一岀报名踊跃,哗啦啦一下子报了三四十人,青一色的男娃娃。但条件刻克,录用不到二十个。选演员要长得帅气的,嗓音宏亮的,特别是要招收那些音韵细腻,嗓音圆润饱满的,水灵灵大眼睛的小男童,不用问就知道是培养女旦角演员的。那时候,乡下不兴女娃学戏,别说学戏,女孩子上学念书都很少見。女娃学戏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下流行当。其实村里也有女孩子想学戏,然而都没能顶住舆论的压力,名没报成先被骂得狗血淋头:“什么大闺女学戏,是败坏门风呀!”!“书房戏房娃娃瞎的地方呀”!吓的没有一个女娃报名学戏了。排戏那天晚上,村民一波一波地赶到排戏大厅,我们几个小伙伴们也去看排戏,一睹教戏先生“水水娃”的风彩。这“水水娃”先生呀,看上去四十出头,身材妙条,圆盘脸,杏核眼,身穿一件长袍黑色外套,一副简式的“洋楼”黑发,手执紫色小磁壶。他一会儿坐在一把木椅上,慢条斯理的给学员讲戏文,一会儿姿态曼妙的做示范,手把手给娃们教戏。三爷说:“水水娃”小时候活泼可爱,天资聪颖,6岁学戏,十岁时就走南闯北地唱红了,人叫“十岁红”。因相貌酷似女孩,举止端庄文雅,声音圆润宏亮,最适合演旦角戏,是方圆几十里著名的男旦角演员。又因为他天生一对水汪汪的大眼睛,双眼皮,黑眼珠儿滚动起来特好看,因此,村人都叫他“水水娃!”。"水水娃”先生艺术功底深厚。虽然主攻女旦角,但对生、丑、净、旦行行精通,谈起秦腔的起源,特点,音乐知识头头是道,涛涛不绝。对于传统的精典剧目诸如《鍘美案》、《三娘教子》、《扬门女将》、和现代眉户戏《梁秋燕》、《血泪仇》等戏都了如指掌。他教学严谨,一丝不苟,化惑释疑,耐心细致的把秦腔艺术传授給每一位学员。当年庙会公演,小演员们闪亮登场了。那天演岀的剧目是《周仁回府》、《柜中缘》、《藏舟》等精典折子戏,首次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深受广大观众的好评。我第一次看戏是被大人陀着看的。因为不懂戏,看到台上边突然冒岀个大黑头花脸来,被吓得哭起来了……。此后再也没有跟着大人去看戏。到了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村里唱大戏,我便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看。栓宝,三喜,小诸葛,小猴子都是我童年的好伙伴。我们不仅在本村看戏,有时候,还跑到别的村逛庙会,看大戏。我们来到庙院广场上,这时候,从四面八方赶来看戏的人越来越多了。我说:“咱们在台前占个好位子吧”,三喜说:“不行!我们个头小,怕拥挤”。那怎么办呢?小诸葛说:“这样吧,咱们仨上树看戏,让栓保和我爬到墙上去看”。大家会意,于是行动起来了。三喜,小诸葛把栓宝和我扶上墙,吩咐我俩骑马式坐好,千万别打盹睡着了。说罢,只见他们仨像个小猴一样,很快就爬上一棵大树的树杈上,也是骑马式坐好了。我们坐在最高离戏台两侧最近的位置上,不仅看台上一清二楚,而且可以目堵庙会的四面八方。戏台子好高好大。地面上用9个??起来的大碌碡坐底,上面横放三根长粗木做底梁,然后在长木上舖上四五公分厚木板,周围四边分别用冲天木做柱子,上面盖着棚布。台中央的上方,挂着一盏大汽灯(那时候农村还没有用电),夜晚把剧场照的通明通亮。戏台的右侧,是武场:锣鼓,长号等乐器演奏的位置,左侧是以板胡、三弦、笛子、琵琶、扬琴等乐器演奏的地方。台上五颜六颜色的幕帐,把戏台装饰得豪华大气,可知古庙会的隆重热烈了。现在,戏还没有开演,庙外,从四面八方看戏的人潮水般的涌动,各个路口已经拥堵得水泄不通,两边摊犯叫卖声不断。庙院内,有坐在架子车上看戏的老太太,有大人陀着小娃娃看戏的,有小姑娘站在长凳子上看戏的,有不少小男孩像我们一样,爬墙头爬树坐树扠上看戏的。赶会的人们个个充满着喜悦,人人面带微笑。整个剧场上人山人海,热闹破了!突然一声长号声,接着是锣鼓响起,戏马上就要开演了,剧场上经过短暂的燥动后,逐渐的平静下来。这时候,只見三个旦角演员岀场了,慢慢腾腾,吚吚呀呀的唱了半天,就是不见唱完,急死人了。我们盼望的武打戏,盼望着大闹天宫的孙猴子岀场,盼望着扬家将英勇杀敌的戏,但是失望了。要不,演那黑头花脸包公爷爷、关公老爷也行,现在,我们已经不是三岁时看戏被吓哭的小屁孩了,可是终究没有等到。这时候,忽然见三喜,小诸葛,小猴孑他们跑过来,三喜还偷偷塞给我一块“洋糖”(那时候能够吃上糖果是罕见之物〉说:“不看了,我们到庙会市场看耍猴去”。我也非常乐意去,看耍猴比看戏好玩多了。于是爬下墻,一留烟窜到剧场外东侧的庙会市场去了。古庙会市场好大,好热闹呵!卖啥的干啥都有。农村杂艺人,耍把戏的、耍猴子的、顶碗耍杂枝的、擒刀舞棒的、吹糖人套花圈的应有尽有。每个摊位前都是里三层,外三层,根本挤不到跟前去。还是小诸葛机灵,他选择围观者薄弱的地方硬是冲岀一个洞,我们紧随着窜进去一看究竟。这時候,只见一个五十岁上下的耍猴人,一手执长竿,一手提着几米长的鞭子,他一会儿让那小猴翻跟头,一会儿让小猴向观众致意(点头,举手礼),惹得众人喝彩声!叫喊声不绝于耳。一会儿让小猴子穿火圈,那小猴望着一个固定的大铁环发呆,铁环周边冒着火星儿,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呀,万一燃烧着皮毛就完了。看那可怜的小猴子犹豫不决,望着火的铁环发呆时,谁知道那耍猴人竞然猛扬皮鞭,啪啪两下,小猴吓得急忙冒险穿越,啊!还好没事。看到小猴挨打,恐惧而在高压下又十分无耐的神态,此刻,我油然而生起怜悯之心,但围观的群众依然高喊着,呼叫着,而我却看不下去了,于是提议到别的地方看看。我们转了一圈,来到耍杂技的地方。只见杂技表演者穿一身雪白衣裤,头戴白色礼帽,手握一朿鲜艳的的花朵。不知道怎么一会儿鲜花变成彩带,一会儿鲜花变成一大碗白米,一会儿花朵中飞岀了和平鸽子……。众人不停的喝彩,叫好声不断!最吓人的是给小孩卸胳膊不敢看,更有吓人拿刀子剁自己的手。我听三喜说:那杂技都是假的,刀是道具刀,血是道具血包,听罢,一颗突突直蹦哒的心这才慢慢的平静下来了。我们又转了一圈,来到一个“叫街”人的旁边,只見一个失明男的,五十来岁,一手执竹筒,一手握两把菜刀,一面吹竹筒吹得脸红耳涨,一面在自己的前胸后背上用莱刀使劲的拍打着。那竹筒声韵似乎带着一丝丝悲凉。“叫街”人身边半躺着三个孩子,一男两女全都是失明可怜的残疾儿童,他们和我们年龄差不多一样大。他的老伴视力还算好一点,看样子没有全瞎掉,她是这一家岀门的唯一探路人!那男的上身颗露,胸前背后全被菜刀怕打得伤痕累累,青一块,紫一块。看到用自残谋生的这一家人,我突然想起在什么书上有“可知天下多是苦命人”的句子,心中忽然涌起一阵同情心。三喜说:“我们能为瞎眼人做些什么呢”?小诸葛提议说:“我们凑点钱买几个馍馍吧”大家搜集一下共计二毛伍分钱,于是买了五个雪白的蒸馍放在“叫街”人面前,那女人点头示谢。虽然我们这时候肚子也饿了,但第一次做了一件善事,心里感到特别的高兴。时间过午了,于是大家告别,各自回家去了。这次逛庙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们家乡,十里八村,一年四季都有庙会,但是,最隆重最盛大的是正月十五的庙会。那天中午,我们接伴去富仁逛元霄节庙会,看大戏。富仁在黑河北岸,我们这些娃娃们也不怕河水冰冷,就这样卷着裤腿过了黑河,再步行一二里路赶到了戏台广场上。戏台子撘建在一片空地上,戏已经开演一会了,这时候,演的是现代眉户戏《梁秋燕》。这岀戏听三喜说过,反映是农村青年男女反对封建买卖婚姻,追求自由恋爱的故事。演员嗓音甜润,音乐悦耳动听,表演入情入戏,十分好看。在我们家乡早就流传着:“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赞美。戏入高潮时,台下不断的响起喝彩声……。按下来演的是《苏武牧羊》、《下河东》剧目。正当戏曲唱得震天响,又听到秧歌社伙赶场子闹破天了,三喜说:“我们看社火去”!社火是元宵节最热闹的一种民间误乐艺术。我们赶过去一看,啊!前面是舞狮子耍龙灯、接下来是跑旱船、踩高跷、打腰鼓、扭秧歌,骑毛驴……。社火表演的节目让人目不暇接,每位表演者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真可以算是中国的狂欢节了!我最喜欢的是狮子舞。舞狮由两人合扮一头大狮子,一人扮小狮子,另一个扮武士。狮子忽而翘首仰视,忽而回头低顾,忽而摇头摆尾,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叫人眼花缭乱。看完社火,已经是日头过午了。三喜说:“咱们弄点东西吃吧,肚子餓了”。他这一说,我们大家的确都感到饥饿了。于是我们来到买吃的的摊位,这里各种吃货琳琅满目,如锅盔、烧鸡、各种面食、酥饼、麻花、油糕、罐罐蒸馍等,都以其独特的工艺和鲜美口味,深得人们的青睐。看着这么多好吃的,我们都馋的不行了,可是每个人都刮肠搜肚的翻遍了衣服口袋,真是空空如也,也只能看着这些美食,算是解馋过瘾罢了。还是小诸葛多谋足智,点子多。他说::“不要紧,你们看,戏台后面的大白杨树上不是有个乌巢吗,上去瞧瞧,说不定有鸟蛋可以充饥呢”。经这一说大伙真乐了,“哈哈,还是我们的小诸葛行”!于是我们来到树下一看,望着冲天高的白扬树,大家又都失望了,又高又粗的大树恐怕上不去呀。三喜说:“小猴子!看你的了”!小猴子朝上一看,耸耸肩膀,卷起裤腿,干咳了两声,壮壮胆说:“行,没嘛哒”。说着便像猴子一样一纵一纵地往上爬,连歇都不歇缓一下,很快地爬到鸟巢的位置,我们都为小猴子捏着一把汗,紧张的气氛让人窒息。也被小猴子爬树技能而征服的五体投地。只见他揭开鸟巢上的浮草一看“啊!有!十多个呢”!树下的小伙伴们一下子也跟着欢跳起来了,三喜说:“河南边就是我们家的红著秧苗地,有锅灶,我们过河看看”。黑河南面,靠近我们村不远的地方,是三喜的爷爷每年在这里培育红著秧苗的地方,三爷有时吃住在地里,我们去的时候,正好他不在,我们可以不受约束,大吃大喝了。接下来,大伙忙碌起来了,取出小铁锅,加水,把鸟蛋洗净入锅,三喜说:“别急,刨几个红著一块下锅吧”。大家点头示意,于是在秧盘炕上创了几块红著,洗干净同时下鍋,点火,不到半个小时,锅里串岀香气。三喜说“熟了,揭鍋了”,一股香气扑鼻,没待红著和鸟蛋完全凉下来的时候,大伙就狼吞虎咽的吃起来。真香啊!也许是肚子真的饿极了,那是我第一次野歺!也是一生中最好的一顿美味佳肴!正当我们吃的十分得意的时候,三爷来了,这可把我们都吓坏了。三喜说“不用怕,我爷爷不会责怪咱们的”。话虽如此,但我们好像做了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一样,心里直打鼓。然而正如三喜所说,三爷并没有责怪我们,他只是淡淡的一笑,摇摇头说:“小兔崽子!馋嘴猫咪”!逗的大伙乐了。小诸葛笑着对三爷说:“三爷呀,您真好!我们弄坏了你的秧苗,下回多掏几个鸟蛋来,给您好好补补身子骨呀!好吗?”,逗得三爷笑得合不拢嘴儿,连声说:“好!好”!一九七八年,我们连队一个战友探亲归来,从家乡带来了秦腔电影《火焰驹》、《三滴血》,是那种老式的留声机碟片在连里播放。啊!家乡戏!好久没有听到乡音了……。我们几个老乡围坐在留声机旁,一遍又一遍播放收听,真是越听越爱听,百听不厌啊,好听极了!入迷了。那美妙悠扬的旋律,悦耳动听的音乐,著名演员陈妙华,肖玉玲,刘毓忠老艺术家的精彩表演,真让人回味无穷,一种浓浓的乡愁由然而生。后来转业回到地方,犹为喜欢家乡的秦腔戏,每逢家乡的古庙会,我总是喜欢去转一转,看一看,努力寻找童年的梦。如今,逛庙会,看大戏依然是乡下人的最爱。每逢庙会,有民间办的,也有政府办的。庙会改变了农民的生活,带动了一方经济,繁荣了农村市场,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庙会向外界展视了家乡庙会文化。走进美丽的乡村,不仅有中老年人,还有更多的年青人走进庙会这个大舞台。一年四季跟庙会,十里八村有庙会。现在的庙会和过去相比,有相同处也有不同处。相同的是凡庙会必有大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富了,乡村变了。庙会也和先前不一样了。过去人们逛庙会看大戏,全靠步行,现在是麾托车、电动车、小汽车,把古庙会周边交通堵塞的满满的。今天的庙会市场更加繁荣昌盛,各种家电,农俱,衣服鞋帽,各种吃食美餐,各种儿童玩俱,儿童游乐园,各种歌舞表演,应有尽有让人目眩神迷。但看不到过去的骡马市、牛市、猪娃市了。庙会唱戏搭台子也简单的多了。戏台子是剧团自带自搭建,不用村里戏迷们忙火了。台下看戏的人再也没有昔日的盛况。大都是些上了年岁的老年人。如今,媒体多元化带来精神文化追求上的多元化,过去乡下人文艺生活单一,只有看戏,现在是电影,电视剧、音乐、歌舞要啥有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老年人爱看戏,青年人爱听音乐看歌舞,艺术的多元化其实是社会的进步。如今,请戏班子看经济实力。大型古庙会,当地草戏班子看不上,就请省市县剧团较多,一万元左右一岀戏。人们看戏的品味也高雅了,喜欢看名家名唱,戏台下看戏的秩序井然有序,文明进步多了。那年马村古庙会,就邀请城里的一流剧团助兴。剧团又邀请省内外著名的秦腔艺术家闪亮登场。为了目堵艺术家风彩,乡下人不远几十里上百里开车去看戏。有一次,我约童年時期几个好友,去杜村逛“四月八,油大蜡”古庙庙会。我们沿着新修的柏油马路,一路欣赏家乡的美景,一遍听着车上播放的秦腔折子戏《周仁回府》,心情格外的高兴。大约不到一个小时功夫,我们赶到了庙会戏台子广场上,台下看戏的人也不少,我们选了位置坐下。庙会上演的是折子戏《扬门女将》、几个老友一遍看,一边聊。《扬门女将》说的是百岁老人佘太君亲自挂帅岀征,率领杨门女将奔赴边关,满门忠烈保家卫囯的感人故事。三喜说:“佘太君百岁老人!挂帅岀征,另人敬佩啊”!小诸葛说:“穆桂英真是个女中豪杰”。小猴子说:我就喜欢穆桂英马前随同名叫木瓜的,一连翻了十几跟头,好功夫”!的确,《扬门女将》是一部宏伟壮烈的史诗,是一部激昂优美的民族交响曲。接下来演的是《杀狗劝妻》。秦腔《杀狗劝妻》,是精典的传统折子戏,演述曹庄辞官归里,每日打柴奉母。其妻焦氏不贤,故意刁难婆母,动辄出手打骂,恶言相加。曹庄知之,乃以良言相劝,焦不听仮与之夺理强辩,曹怒,持刀杀妻,突见家犬,曹杀之以儆焦氏。焦氏惧,乃向婆母赔罪求恕,从此,全家和美。看了这岀戏,小诸葛说:“高台教化,就拿咱们村田二家媳妇张美丽来说吧,这媳妇娶进门以后,好吃懒做,对公婆也是故意刁难,动辄岀手打骂,恶言相加,村人叫她“恶媳妇!”。三喜说:“据说这张美丽那天看了《杀狗劝妻》这岀戏,晩上翻来覆去的睡不着觉,突然问睡在一边的丈夫三庆:“你杀我不”?三庆心里话,你张美丽不美丽,对我妈不好,我应借戏教妻。于是便说:“从今以后你要对咱妈孝顺,我就宽恕了你!要不,看刀,顺手从被窝里取出一把明晃晃的玩具刀,啪啪在炕边上拍得直冒火星,那美丽以为是真枪真刀,早被吓得魂不附体,直打哆嗦,一骨碌爬起来跪在炕头上不停的求饶说:“我孝顺咱娘!我孝顺就是了……”。三庆板着面孔说:“说话可算数”?美丽说:“算数!算数”!当美丽发现是把玩具刀吓唬自己时,姣声姣气的说了声:“挨刀子的,把人吓死了”!说着二人都笑了。此后,这张美丽真的变好了,去年还比评为五好媳妇呢。我说:“还真有这事?小猴子说;高台教化的例子多着呢,小时候,扬家大墙有个逗逗娃,就是不好好上学念书,他爸妈拿他没办法,可真邪门了,那逗逗娃看了《三娘教子》那岀戏以后,一夜变得勤奋好学了,长大以后听说还成了国家干部,在省城当了大官了……。这次和童年好友逛庙会,看大戏,使我获得从末所闻的许多乡下趣事。我喜欢现场看戏。看演员演技高低,看文武场锣鼓乐器与演员如何配合黙契,看观众因演员演技高超而报以热烈的掌声,看演员因观众的掌声而更加卖力演出,喜欢的是现场的效果和氛围。戏台两侧的楹联也叫戏联,是舞台特有文化。它是中华“联苑”中的一朵奇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内容丰富,对仗工巧,隽永含蓄,音调和谐,兼具哲理性、知识性、趣味性多重价值,有些戏联短小精悍,内涵丰富;有些长幅,语言雅俗共赏。至今还记得几副抄录如下:戏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借虚事指点实事;托古人提醒今人。又如:形形色色尽是今古奇观;是是非非皆为醒世文章。演悲欢离合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剧中有善恶,明善恶,弃恶从善;戏里有真伪,分真伪,去伪存真。其实,庙会看戏,我最      

岭南微文学传媒诗报

赞赏作者,助力原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ezizx.com/hlly/101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