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积水可采用的中医辩证法肾积水可以采用中医辩证法治疗么?肾积水是常见的肾疾病之一,对肾功能造成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因此患者朋友们会出现一系列比较严重的临床症状,不及时治疗对健康和生命造成的危害都是非常大的。今天小编给大家重点来介绍一下中医是如何治疗肾积水的,对此有兴趣的患者朋友们可以了解一下,对今后的治疗是有帮助作用的。 中医辩证治疗肾积水方案一 中医认为腰背酸痛,小腹胀痛,累及会阴,小便不畅,色黄,恶心呕吐,纳差腹泻。苔黄腻,脉濡或沉细无力等症状系因湿热蕴结致使脾肾虚损引起的。肾积水可以采用中医辩证法治疗么?因此在肾积水治疗的时候会选择能够起到清热利湿、温肾健脾功效的药物,如八正散合济生肾气丸,可随症加减。 中医辩证治疗肾积水方案二 中医认为腰腹坠疼,有包块,且随着病情日益增大。尿频尿多尿不尽,尿中带血块,口干恶心,伴有低烧。女性白带异常,味臭。舌质淡,或舌红、苔少,脉沉细无力等症状系因邪毒结聚致使气阴亏虚引起的。因此在肾积水治疗的时候会选择能够起到益气养阴、清热解毒功效的药物,如大补元煎,可随症加减。 中医辩证治疗肾积水方案三 中医认为尿频尿急尿血尿疼,小便浑浊,或尿少,闭尿,腰酸盗汗,口干地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状系因阴虚火旺引起的。因此在肾积水治疗的时候会选择能够起到滋阴降火、退热杀虫功效的药物,如知柏地黄汤,可随症加减。 中医辩证治疗肾积水方案四 中医认为尿少,尿臭,或闭尿,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大便黏腻,怕冷肢寒,神疲乏力,脸色苍白。舌苔垢腻,脉滑细或弦细等症状系因脾肾阳虚致使湿浊上泛引起的。因此在肾积水治疗的时候会选择能够起到温补脾肾、化湿降功效的药物,如温脾汤合温胆汤,可随症加减。 以“肾积水可以采用中医辩证法治疗么”为主题,小编在上述文章中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了中医治疗肾积水时常用的方案,以及肾积水可能会出现的一些临床症状。希望通过文章能够使大家对肾积水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并且也希望已经患上肾积水的朋友们能尽早治愈。真武汤/桂枝茯苓丸/二陈汤合方加味治疗肾积水医案
李某,男,75岁。在年发现肾结石,经碎石治疗;年肾结石复发,又经碎石治疗;年发现左右肾均有结石,服用中西药保守治疗;在年因肾区疼痛,经B超检查发现左肾萎缩、功能丧失,右肾疼痛,诊断为肾结石、肾积水、肾萎缩,住院治疗5周,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可出院后病情反复发作,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尿频,尿不尽,腰痛如针刺,疼痛拒按,小腹胀痛,手足不温,恶心,口淡不渴,舌质暗淡瘀紫,苔白厚腻,脉沉涩。辨为寒水痰瘀证,治当温阳化瘀、利水化痰。给予真武汤、桂枝茯苓丸与二陈汤合方加味:茯苓12g,白芍10g,生姜18g,附子5g,白术6g,桂枝12g,桃仁12g,牡丹皮12g,姜半夏15g,陈皮15g,炙甘草6g,乌梅2g,瞿麦15g,通草6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腰痛略有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小腹胀痛略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尿不尽明显好转,以前方6剂。五诊:腰痛减轻,以前方6剂。六诊:腰痛得到控制,以前方6剂。之后,以前方治疗10余剂,病情稳定。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嘱其坚持服用。随访1年,一切尚好。
根据手足不温、口淡不渴辨为寒,再根据腰痛如针刺、脉沉涩辨为瘀,因尿频、尿不尽辨为寒水浸淫,又因苔白厚腻辨为痰阻,以此辨为寒水痰瘀证。方以真武汤温阳利水,以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以二陈汤燥湿化痰,加瞿麦、通草通利小便。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李延培重用乌药治水肿(肾积水、肝硬化腹水)经验医案治疗肾积水,以乌药20~30g,泽泻15~20g,水煎2次合并药液,于上午9时顿服,每日1剂,20天为1个疗程,适用于肾积水非结石引起者,一般2~3个疗程即可痊愈。如谭某,女,32岁,工人。腰背胀痛、小便不利3年余,经肾盂造影及B超检查诊断为“右肾盂中度积水”。选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著,于年1月26日来本院诊治。B超示:“右肾盂部见3.6cm×2.8cm的不规则无回声区。”症见目周晦暗,形体消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辨属气郁水停证,治以理气行水:乌药20g,泽泻15g。如法煎服10剂后,小便自利,腰背胀痛及目周晦暗消失,脉转弦缓。继用20剂,B超复查:“右肾形态大小正常,积水消失。”患肝病5年,年9月因暴怒后酗酒致右胁胀痛,腹部胀大,尿量减少,医院检查诊断为肝硬化腹水,并收住院治疗月余,因效果不著而自动出院,要求中药治疗。症见面色晦暗,形体消瘦,腹大坚满,青筋暴露,腹围92cm,伴五心烦热,小便量少(~m1/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B超示:肝脾大,中量腹水。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80U,血清总蛋白52g/L,白蛋白25g/L,球蛋白27g/L。辨证:怒气伤肝,肝气郁结,横犯脾土,下汲肾水。肾失气化之力,脾失制水之权,故水湿泛滥,单腹胀大。治以解郁散结利水:乌药30g,鳖甲20g(醋炙、先煎)。上方如法煎服6剂,尿量大增,昼日~1m1,夜亦~m1,病人忧郁之情解除。继用30剂,五心烦热消失,腹围缩小24cm,B超示:少量腹水。又服20剂,B超复查:腹水征消失。谷丙转氨酶及血清蛋白均恢复正常。遂予乌药g,鳖甲g(醋炙),共为细末,每服6g,米汤送下,1日3次,善其后,随访3年无复发。对于肝硬化腹水者,用乌药30~40g,鳖甲20~30g(醋炙,先煎30分钟),水煎2次,将药汁混合,早、晚分服,每日1剂,20天为1个疗程,一般服药5~10剂后尿量开始增加,连用2~3个疗程腹水消失。如元某,男,49岁,农民。李氏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乌药对于人体的水液代谢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其治小便频数之理,固不待言。若究其利水消胀之功,则全在于行气散结之力。因水不自行,赖气以动,气行则水行,气郁则水停,故肾积水、肝硬化腹水辨证属气机郁结者,重用乌药每获良效。然配方不宜杂乱,煎服亦须如法。
中医治疗肾结石伴肾积水医案刘某,男,34岁,年3月21日初诊。
患者有左肾结石病史3年,经常发作,用解痉止痛药静脉滴注可缓解。1周前左侧腰部绞痛难忍,且向大腿内侧放射,冷汗淋漓,恶心欲吐,大便秘结,小便刺痛难解。予解痉止痛药无效,经住院肌注杜冷丁方缓解,出院前要求中医会诊。症见:面色无华,全身少力,稍畏寒,腰部酸软,舌淡紫,苔薄白,脉沉弦涩。B超:左肾结石伴左肾积水。
辨证:阳虚气滞,血瘀水停,阴寒凝结。
治法:温阳行气,活血利水,排石散结。
方药:泡参,金钱草,麻黄,玄参,淮牛膝,泽兰,滑石(包煎),通草,茯苓,车前子(包煎),猪苓,泽泻,甘草,古方利水散。10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3服。
治疗经过:服药3剂,腰痛又剧,继服5剂即排出1枚结石,腰痛亦随之消失。
按泌尿系结石属中医“石淋”范畴,历来治疗泌尿系结石,多清热通淋排石为法,八正散为常用方剂。本案亦多寻常利湿通淋排石之品,惟方中麻黄较为少用,当略述之。
麻黄辛温微苦,入肺、膀胱经,有发汗平喘、利水消癥等诸多功效。古今医籍多载其治疗外感、咳喘、水肿、癥瘕等病,实则本药用于治疗泌尿系结石仍是借其宣肺之力,俾水道通调,膀胱气化,结石得以下移。此提壶揭盖之法,实下病上治之理也。倘是一味排石通淋,疗效常不理想,当重视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