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最后的栖息地,黄河鸽子鱼面临灭绝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圆梦征程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21003/11972565.html

失去最后栖息地,黄河“鸽子鱼”面临灭绝的风险

黄河之大,竟然没有一条“鸽子鱼”的容身之地。

“鸽子鱼”,指的是黄河中特有的鱼类——北方铜鱼,因其外形看起来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鸽子,故得名“鸽子鱼”。

由于味道鲜美,黄河鸽子鱼在清代曾被作为上贡皇室的贡品;到了近代,由于黄河的水质污染、非法捕捞,再加上水坝等影响,鸽子鱼逐渐成为濒危物种,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鱼类。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鸽子鱼仅分布于黄河宁夏中卫至甘肃白银段,这里还保留着一百多公里的原生环境,成为鸽子鱼最后的栖息地。

不过,近期的一条消息,让原本已经濒危的鸽子鱼,又蒙上了一层阴影,它们最后的栖息地或将不保。据“中国绿发会”报道,在黄河宁夏中卫至甘肃交界处,将要修建一个大型的水利工程——黑山峡水利枢纽。

这对于黄河鸽子鱼来说,绝不算是一个好消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鸽子鱼对栖息地有着较高的要求。

首先,它们喜欢生活在水流湍急的河段,要求河水有一定的流速才行;其次,鸽子鱼是一种洄游性鱼类,每到繁殖季节,它们都会溯游而上产卵,一旦洄游通道被阻碍,它们的繁衍生息之路也将被彻底堵死。

图:网络流传的鸽子鱼图片,这种一级保护鱼类,至今仍难以查到一张清晰的照片

鸽子鱼曾经遍布黄河上游至中下游的河南段,随着上游的水电梯级开发,以及下游防沙治沙的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的修建,鸽子鱼相继在多个区域消失。

如今,随着“黑山峡水利枢纽”提上日程,鸽子鱼的最后一片栖息地,或将不复存在。

保护和发展,真的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吗?

黄河本是一条泛滥之河,在发展的过程中兴修水利是必经之路,比如位于河南的小浪底水库,通过蓄水调沙冲刷河道,让下游河床不再升高,而且结束了黄河在上世纪经常断流的历史,产生的生态效益不容忽视。

但修建水坝难免也会对一些鱼类产生不利影响,以鸽子鱼为例,这种洄游性鱼类在生殖过程中产下的漂流性鱼卵,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孵化。水坝修建之后,一是阻挡了它们产卵的路线,二是降低了水流的流速,影响鱼卵的孵化效率。

对于洄游性鱼类来说,大坝无疑是一道天堑,但社会的发展又需要这样的工程,两者如何取舍成了难题。

很显然,“鸽子鱼”成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牺牲品。如何平衡黄河发展和鱼类资源保护的问题,也是需要慎重考虑的一大问题。

如何保护鸽子鱼?难题亟待解决!

鸽子鱼既然已经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鱼类的行列,那么究竟该如何保护,才能让这种黄河的特有鱼类不陷入灭顶之灾?

一些鱼类专家也做过多种尝试,试图通过人工养殖的方式,来挽救这种濒危鱼类,但由于鸽子鱼的生存环境难以复制,养殖一直未能成功。

要保护一个物种,首先要让大家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以及濒危程度。在“鸽子鱼”的保护这一方面,我们做得还不是很到位。目前很多网友甚至连鸽子鱼长什么样子都没有见过,网络上更是难以寻到一张标准的鸽子鱼照片。

甚至有很多网友将另外一种外形近似的鱼——大鼻吻鮈(二级保护鱼类),误认作是鸽子鱼。网络上有很多关于“鸽子鱼”的图片,有多个版本,除了大鼻吻鮈之外,穿钉子、花骨鱼在外形上与鸽子鱼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也被一些网友误认作是“鸽子鱼”。

这种极其濒危的鱼类,连一张清晰的照片都没有,保护何从谈起?

小编认为,黄河的开发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在发展过程中如果能够兼顾生态保护,将一些濒危鱼类的生存状况纳入监控范畴,在设计、规划水利工程的时候,充分考虑到洄游性鱼类的生存需求,建立洄游通道。同时针对极其濒危的鱼种,通过设立科研基地等形式,进行人工培育、增殖放流,以减少发展过程中对珍稀鱼类资源的破坏。

对于黄河鸽子鱼来说,当务之急是建立档案资料,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人认识到它们对黄河鱼类基因库的重要性。只有全社会共同参与,“鸽子鱼”解除生存危机才有一线希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ezizx.com/hldc/126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