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后,这三类房子将成为鸽子笼专家

甘露聚糖肽注射液价格是不是很高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107541.html

一位朋友在华北某二线城市生活了快20年,目睹了很多变化。

原来的城市,虽然到处是低矮的旧房,但可以明显感到年复一年人流量在增大大,遇到节假口更显密集,火车站、汽车站附近逢年过年就是人满为患,生意也红火得很。

可最近这三四年,涌入的人口明显在减少,很多饭店、沿街商铺变得箫条,无形之中有一种失落感。

究其原因,既有务工人员回乡自主创业的因素,也有中心城区的商圈转移、人们交通出行方式变迁,造成常住人口结构出现变化的因素,更有新盖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写字楼和商铺空置现象增多的原因。

他只是站在自身所处的位置来观察,殊不知,最近这几年,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是“脱胎换骨”,原来我们熟悉的车水马龙,随着城市的变迁,早已成了“过去式”。

包括我们的居住方式,也不得不向高楼大厦做出妥协。

数据显示,截止年,中国已拥有8层以上、超过24米的高层建筑34.7万栋,其中高层住宅23.5万栋,均为世界之最。

早在年时,上海新建住宅中符合这一标准的已占了53%,年,北京高层住宅的比例也已经占到住宅总数的63%。

西部新一线城市重庆,一度拥有全国第三的高层建筑数量和第一的密度,同属热点城市的南京,早在年,已有高层建筑栋,其中栋为住宅。

别说是京沪深这些地方,哪怕是小县城,最近几年,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新城区,也有数千个之多,其中大部分以高层住宅为主。

假如这种趋势延续下去,10年后,有三类房子将会变成“鸽子笼”。

何为鸽子笼?拥挤、蜷缩、蜗居、狭窄,在钢筋水泥铸就的盒子中,被隔成一个又一个小小的房间,看似住得高高在上,实则失去了宝贵的空间。

第一类,一二线城市里,中心城区的小户型。

众所周知,人口长期涌入一二线城市是大势所趋,数据显示,-年省际净迁入人口主要集中在广东(万人)、长三角地区(万人)、京津地区(万人),三者合计占87.1%。

-年,流动人口主要迁入京沪广深和部分二线城市,比如郑州、武汉、西安、成都等地,从年至今,新一线城市继续爆发,杭州、南京、苏州及中西部的二线省会城市,成为人口涌入的重点区域。

年复一年,这些热门城市涌入的人口越来越多,中心城区就那么大,就算再扩张,也承载不了成倍增长的居住需求,因此,在有限的空间内,人们的买房需求从90平米降到了70平米,最终再降到50平米,甚至30-40平米的地方,也成了香饽饽。

长此以往,房价越来越贵,住的地方却越来越窄,变成“鸽子笼”的概率也就越高。

第二类,打着不限购旗号的公寓房。

很多公寓房打着不限购的旗号,表面上看起来,只要几十万就能在大城市里落地生根,实际上却要付出巨大的税费成本,平日里的水电用度也更加高昂,就连天然气和暖气也是奢求,小孩上学也无法划入到学区当中,除了提供居住功能外,其他房子的附加属性都是零。

因此,这种公寓,时间越久,升值的潜力越小,接盘的购房者也越来越少,加之公摊面积较大,本身建筑面积就很少,只有20-30平米的空间内,也会蜕变成无人问津的“鸽子笼”。

第三类,三四线城市的“老破小”。

对小城市来说,“老破小”意味着脏乱差的街道,意味着年轻人的“断层”,更意味着区域发展的不协调。

学区?不存在,小县城里就那么几个重点小学,手指头都数的过来,学区房的说法难见踪影,配套成熟?也不尽然,小城市的老城区罕见写字楼、高楼大厦,商业、医疗等基础设施都早早的选择了外迁。

在这种趋势下,县城和地市的“老破小”,也会被购房者所“抛弃”。

就这种现象,有专家用“两个词”,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家周天勇此前发文指出,高层住宅有两个缺陷,分别是“维护成本高”、“拆除难度大”。

这两个词,代表了以上三类房子的通病:高层电梯、供排水、燃气、外立面、保温层等设施和建筑的维护和维修,存在着诸多不便,并且成本较高;钢筋水泥玻璃老化寿命到期,高空容易坠落碎片,再建拆除难度较大,安置成本太高。

专家的观点道出了高层住宅所面临的实情,购房者也应该有所留心。

购房者不必挤破头涌入大城市,几十平米的蜗居,也不是奋斗成功的标准,假如在家乡也有合适的工作机会,更有亲朋好友的人脉圈加持,还有居住条件更佳的大房子可供选择,没有必要非在一二线城市扎根,北上广如果放不下肉身,何谈放得下灵魂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ezizx.com/hlfz/132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