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鸽子笼密恐慎入

去过香港旅行的人除了那里的灯红酒绿和遍地美食,应该还忘不了虽然价格不菲却面积超小的酒店房间。可我跟当地的朋友抱怨时,他们总笑着劝我知足,据说多数当地人住的都是只能“一面上床”的屋子。在这个有多万人口的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人均居住面积却不足15平方米。这个数字不足北京的二分之一,更不足美国的五分之一,这一切都归因于香港连年位居世界第一的房价。

德国摄影家迈克尔·沃尔夫在这方面也跟我们有所共识,他用极其独特的艺术视角为观众展现了香港的城市密度和平民生活。沃尔夫生于德国,成长于美国,回到德国完成学业后又来到香港度过了二十几年的光阴。他一直作为一个“局外人”,在香港看似平凡的市井生活中发现不凡之处。最近他的部分作品在上海昌平路的M97画廊展出。

《建筑密度》是沃尔夫最知名的一系列作品。这个题材的创作最初开始于年,当时正值SARS的暴发,整个香港处于恐慌的情绪中。当时沃尔夫把妻儿送回德国避难,自己却在乱世中进行了自我反省。他意识到虽然在香港已经度过近九个年头,却没有机会认真地去拍过这个城市。于是他辞去了杂志社摄影记者的工作,开始专注于艺术摄影。而相比自己故乡的一成不变,香港这个城市特别的地方就在于它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这便是《建筑密度》的创作动机。

《建筑密度》的新颖之处在于,每张照片都没有天空和地平线,而是无数几何图形的堆叠。这样的图片让人无法估量建筑物的高矮胖瘦,它们好像一直在无限延伸,拉起手来成为了一片钢筋混凝土的森林。沃尔夫的这种摄影手法巧妙地表现了不断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以及这样坚硬的城市皮肤给人带来的窒息感。

曾经有人质疑,真的有人住在如此高密度的住宅里吗?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你仔细观察,会看到这些冰冷水泥下渗透出来的生活气息,可能是一条裤子、一件背心或者是一个拖把。这样的痕迹,虽然细小,却和近乎抽象的楼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不断重复的机械图案有了它们的个性。

沃尔夫刚刚出版的新书《后巷临时方案》是他近13年来另外一个专注创作的系列作品。在很多人眼里,后巷是一个阴暗又肮脏的地方,而在沃尔夫眼里,后巷却是一个给予他很多创作灵感的奇妙场所。

得益于香港较低的犯罪率,香港的后巷并不像欧美那样,是贩毒和抢劫的代名词,而有它特别的功用:老百姓延伸的生活空间。就像《建筑密度》中所表现的那样,香港百姓的居住面积有限,所以他们喜欢借用后巷这样的公共场所作为他们额外的生活空间。正如沃尔夫照片中表现的那样:他们可能在后巷抽根烟,也可能玩会儿手机休息一下;他们的拖把也被晾晒在后巷里,可能是水管上、可能是绳子上,也可能是砖沿儿旁,还有他们的手套、水瓶和鞋子……他们对空间利用的巧妙让人感到简直是使出了洪荒之力。怪不得沃尔夫说,这简直是后巷里的一场超现实主义艺术运动。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并不是谁都喜欢欣赏些“没有刻意为之的艺术品”。年,香港政府逐步开始治理后巷的行动,还请来一些艺术家对后巷进行美化。沃尔夫担心这样做会让后巷丧失其原本的个性,这将是香港的一个巨大的损失。

无论是《建筑密度》还是《后巷临时方案》,沃尔夫始终都在探究现代都市生活中的多种对比:私人或是公众,传统或是现代,千篇一律或是个人特色,还有这种反差下,老百姓惊人的适应性和创造力。其实身处北京的我也无时无刻不和沃尔夫有着一样的感受。城市日新月异,高楼拔地而起,房价日日攀升,可是相比于住在胡同的悠闲时代,我们的生活质量真的提高了吗?

-END-

往期精选

▼直接点击下列链接查看▼

巴西音乐不止是桑巴,也不仅是快乐

大鱼也罢大狗也罢却原来都很“易先生”

他们的戏会让人爱上他们的国

年的时候你在干什么?沮丧时请看!

阿摩司·奥兹不要谈永久的幸福世界上没这回事

千利休与丰臣秀吉的那场决斗没有分出胜负

手撕鬼子是厨子的思维不是对战争的反思

这次他们玩的是突破次元的爱情结果我国女青年又疯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ezizx.com/hljt/69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