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地少见的不丹,只有帕罗周围的地势相对平缓,所以机场建在这里,大面积的梯田也聚集了靠天吃饭的农家。Haa山谷距离帕罗62公里,可是要开车将近三个小时。原因很明显,就是要翻过一个海拔高度近四千米的山口切雷拉Chelela。离开帕罗一路盘旋上山,脚下渐行渐远的是帕罗河谷两侧的块状梯田和横七竖八,倒也自成风景的传统农居。一会儿又看见远处悬崖峭壁处有几座寺院,或者是突然跳出来的树丛顶上一个尼姑庵。在悬崖峭壁边缘闲庭散步的牦牛。因为看不到路,所以有时真以为自己出幻觉了。沿路的植被不断变化,越往高处树的叶子越少,大概是高处不胜寒吧。靠近山口处居然碰到几只牦牛,有黑有白,悠闲而优雅地在路边的峭壁上不紧不慢地踱着,让我这个看客不禁替它们紧张。四下看看,没有主人,于是赶紧跳下车,给我喜欢的白色牦牛以喜马拉雅诸峰为背景拍了张快照,在牦牛还犹豫要不要朝我走近的时候赶紧逃跑。很会摆pose的漂亮的白牦牛,非常耐心地让我拍照。扎西坚持要在海拔米的切雷拉山口挂上经幡。一打开车门,一股强劲的冷风迎面扑来。我抖抖索索在经幡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再按颜色顺序把几条连起来,剩下的就交给年青力壮的司机Sonam去干了。所有的彩色经幡都在风里展成一条直线,在公路两边的山坡上一直往坡顶上延伸。有些经幡经日晒雨雪已经褪色了,但不断有我这种新的加入。风声猎猎,层云叠雾,周围的山峦连绵起伏,远处的雪山峰高突兀。山下有一片峡谷被从云层里的一个洞透出的一块光斑照着,颇为神奇,那就是哈谷。永远有天光照耀的哈谷。哈谷是不丹西部离西藏较近的一个山谷,地势险要。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印度派兵进驻这里并在此训练不丹军队,所以是个军事基地。现在这里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驻军也撤了不少,当地的农民开始对外面的世界产生了好奇心,慢慢地打开了自家的院门。当地的传说是藏王松赞干布当年在西藏修建座庙的时候,放了两只鸽子,一黑一白。鸽子们落下的地方各建了一座庙,就在这里。我来此更有兴趣的是看看这里的农家乐。驶过安静的小镇中心一条街,好多个杂货铺,牛和狗儿们都在街上散步,还有放学回家吃饭的学生们。在哈谷,马路也叫“牛”街。满街的杂货店,都管自己叫GeneralShop。唯一的区别是店主的大名写在门上的牌匾。
面目慈祥的老店主专卖宗教法事用品,包括下图这骇人的小人头。
又看到了坚如石块的干奶酪,一串串挂在店里售卖。
害羞的小姐妹俩主动要求拍照,拍好后只是想在我的手机屏幕上看到自己。
说到狗,这也算是不丹独特的风景,不管是首都廷布还是哈谷这种小镇,不管是黑狗黄狗还是白狗,都把自己当主人一样在街头散步,在墙根晒太阳,大多都干净肥壮,但又明显都是些野狗。好在狗儿们都一脸善良,没让人觉得有攻击性。这还是缘于不丹人笃信佛教,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所以不会去伤害狗,跟泰国遍地野猫是一个道理。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有次爬山去拜访偏僻的寺院时,在路上碰到一只友善的狗跟着我,好像它是我养的一样。我走错路的时候,它就会回过头来等,我校正了方向后,狗会使劲摇着尾巴一副欢天喜地的样子,那张狗脸好像也在笑。在不丹,佛教不允许杀狗,政府一度想办法管理这些无家可归的狗,规定凡是捉到一只带到指定地点打节育针的都能得到奖金,孩子们跃跃欲试,后来发现那些笨笨的狗被打过好几针,那些聪明的跑得快的根本抓不住,反而帮助狗族进化了。毕竟国家财力有限,据说廷布郊区的一个流浪狗中心很难支撑下去。在普那卡宗对面小山坡上凹造型的小黑狗,安静地等着我给它以普那卡宗为背景拍照。
我倒不是很反感,因为这里的流浪狗也都是一脸善良和幸福,就是晚上吵闹些,那不也是在保护我们不被鬼怪骚扰嘛。这只狗在我画民居速写的时候一直在我前面充当主角。我画完继续走的时候,它就一路陪伴我到了我要去拜访的佛教大学。这里的狗从来不会对着人嚎叫,我一开始还以为它们不爱叫,后来才知道人家这是有教养。可是为什么晚上会听到一阵阵的狗叫声呢?不丹人的说法是告诉是因为人们睡觉时,会有各种精灵鬼怪在外面走动,狗叫着把它们吓跑,来保护我们。我倒觉得这是狗儿们互相打招呼的一种方式。桃花掩映的不丹农家乐。说着说着又扯远了。开到镇外不远一个村子里,一树桃花下就是我们要去用餐的当地农夫的家--UGYENHomeStay。这家人家有两个还在上中学的女儿,非常聪明,给自己家做了个网站,把家里的老房子开辟成农家乐,可以体验不丹农人的生活,也可以仅在此进餐。我们只是约了在此午餐。门口的小径整整齐齐地用青石板铺好,两边竖着河边捡来的大块圆润的鹅卵石,围护着墙边的小绿化。咿咿呀呀推开沉重的木门,看到小院尽头三层高的老房子。左边以前是家畜住的,现在变成了空柴房;右边是个小棚子,下面一堆木柴上堆了好多石块;隔三米远是个倚着围墙修建的小木屋。扎西神秘地让我猜这是做什么用的。看起来不就是个烧烤炉嘛!不过奇怪的是那个篦子为什么放那么低,难道不丹人烧烤也像吃饭一样席地而坐吗?继续探秘:—打开木屋门,看到两侧各有一个松木做的倒梯形的大木箱,我就明白了--这就是著名的不丹热石头浴。不丹传统的热石头浴需要收集高山上富含矿物质的石块和高山草药,把石头烧得滚烫后,用大铁钳一块块夹到木浴盆一侧的格子里。格子与浴缸之间是规则凿好直径5厘米的3x3个圆洞的木板。把雪山的泉水直接浇在一边的热石头上,石头里的矿物质都被激发出来,同时清澈的雪水也就被加热了,流到可以躺下一个人的浴缸这边。即使是冰冷的水经过热石头加热后仍然很烫,要兑些冷水才能下去。那些草药在热石头上慢慢释放,据说这样的水质可以治疗皮肤病和关节损伤等很多不适。通常不丹人家泡热石头浴会泡上一天:一个人泡完裹上袍子,下下汗,吃点喝点,别人继续泡;等休息好了,消消食,又轮一回。想想外面冰天雪地,木缸里热气氤氲!这个一定要试试!只看懂了“3”,明白还得再上一层楼。谢天谢地“数字”“全球化”的好处。屋里要开饭了,我们匆匆忙忙顺着陡峭的室外楼梯再转到陡峭的室内楼梯,直接进到主人家的厨房兼餐厅。不丹人的传统生活空间是全开敞的,沿着墙一排橱柜和灶头还真和现代厨房空间一样。只不过这家改装了一下,在大空间装了个暖炉,跟欧洲的现代壁炉一样,解决了整个空间的供暖问题。开放的很“西式”的厨房用餐兼起居空间,所有人席地而坐。进餐的除了我们还有两拨人,大家都在大长条的实木地板上铺的地毯上盘腿围坐。一脸沧桑的男主人先端上一大暖水壶的热酥油茶,用小木碗给每人盛上一碗。对于刚从米高的寒风里下来我来说,这碗茶正是所需。我端着茶,就看着一盆盆菜排着队一眨眼在我们面前的地板上摆开。不丹农家乐的家常菜简单却非常可口,大概因为所有的食物都是有机的吧。有红烧牛肉,红烧猪肉,辣椒鸡块,还有干锅菜花,奶酪烧干菜和奶酪煨辣椒汤。主食是不丹红米饭,配牛肉煎饺。同时就餐的有一对年轻的印度夫妇非常健谈,介绍自己做了一个网上平台,专门帮印度的农家乐联系国际游客,那些想深入了解当地人生活方式的文化旅游类客人,目前主要是欧洲游客,可以通过他们的平台跟农家联系。现在他们利用周末时间来不丹考察,请了个翻译,打算扩大地域。我问他们要靠这个挣钱的话,如果不是服务价格不菲,农家一定会被他们压榨。他们急忙解释说,挣的钱主要是给这些农家,鼓励他们传播文化,他们只收一点服务费,另外挣点现金。他又解释说自己在媒体工作,老婆在大企业做管理,做这个平台完全是出于爱好,也想着哪天没工作了,至少还可以继续做这个。午餐吃完时,主人的女儿放学回到家里,帮着收碗盘。沉默寡言的主人拿出一个箍着铜丝的木桶,给每人斟了一碗自酿的米酒,口感清洌甘甜,正好提神。男主人一脸老实相,不懂英文,只有在被问到问题时才会出声,还要由导游翻译。活泼的女儿听着我们的交谈,大眼睛滴溜溜地转。感谢互联网的发明,让不丹的年轻人在山沟沟里与世界接轨。阳台上放着不丹人的传统娱乐项目--射箭。吃饱喝足在阳台上的木墩子上晒个太阳,看来所有的惬意都一样。回帕罗的路上接近切雷拉山口时忽降大雪,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彩色经幡依然在雪中屹立,顿时山野和天地之间转成了黑白片!然而回到帕罗,又是一片云彩下的宁静田野,让人以为是场本地米酒造的梦!不敢相信这是我刚才来时经过的切雷拉山口。幸好不用再下车挂经幡了!
从路边的护板缝隙里向山下的帕罗看去,完全不是一个季节的景象。未完待续......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