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小笠原杂色林鸽曾是小笠原群岛上“嗓子眼儿”最大的鸽子。
年春天,俄国勘探船“赛纳维宁号”抵达了日本南部的小笠原群岛。这处群岛距离亚洲大陆和日本四大岛都很遥远,当时无人定居。千万年间,这里的生物按照独特的进化路径生息繁衍。整个群岛犹如一座生物进化的博物馆。
乘坐“赛纳维宁号”而来的德国博物学家基特利茨(Kittlitz),在小笠原群岛的“父岛”及其周边地区展开了科学考察。他不仅采集了各类生物标本,还留下了许多自然笔记和手绘图稿。基于这些资料,年,基特利茨为当地一种特有的鸽子进行了科学命名。他将这种体型比家鸽大出许多,羽毛有绿紫色金属光泽的鸽子命名为“Columbaversicolor”,中文通常称之为“小笠原杂色林鸽”。
年基特利茨手绘的小笠原杂色林鸽来源:Wikipedia
实际上,基特利茨来到小笠原群岛时,这里生活着两种独特的鸽子。一种是上文所述的小笠原杂色林鸽(简称杂色林鸽),另一种名叫“红头黑林鸽”,它是东亚地区的“黑林鸽”在小笠原形成的特有亚种。这两种鸽子在狭小的群岛内共处了千百年。到了近代,它们的命运都十分坎坷。
被命名仅半个多世纪,杂色林鸽走向了灭绝。年秋天,瑞典标本采集人赫尔斯特(Holst)在父岛北方的“媒岛”采集了1件杂色林鸽标本。这是这种鸟存活的最后记录。再来看红头黑林鸽,根据年日本环境省的统计数据,红头黑林鸽的种群数量仅剩40只左右,也已经走到了消失的边缘。
濒危亚种红头黑林鸽来源:tokyo-zoo
为了总结物种灭绝的教训,更为了挽救濒危的鸟类,日本科研人员从多方向入手,对这两种鸽子进行了研究。有假说认为,这两种鸽子在“食性”方面可能存在共生关系。杂色林鸽灭绝之后,共生关系遭到破坏,才导致红头黑林鸽也逐渐消失。
从“食性”入手研究鸟类,看起来是个不错的切入点,但实际操作却困难重重。想搞清楚一种鸟到底吃什么,往往要开展大量的观察和解剖工作。譬如20世纪中期,中国的鸟类学家们为了调查麻雀的食性,收集、解剖了近千件麻雀标本,这才得出了科学的结论,为这种小鸟摘掉了“害鸟”的帽子。这样的研究工作对于我们身边的常见鸟类尚属不易,更不用说像杂色林鸽这样的灭绝鸟类了。
小笠原杂色林鸽的标本,现藏于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来源:arkive
如今,已知存世的杂色林鸽标本仅有3件,并且均不在日本国内。这使日本学者的相关研究举步维艰。不过,科研人员多少都带着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倔强脾气。他们一方面在小笠原群岛实地调查,研究杂色林鸽可能取食的植物,另一方面查阅了大量古今文献,尤其是19世纪博物学家的科考笔记。杂色林鸽的神秘“食谱”逐渐浮出水面。
年,博物学家基特利茨在他的航海回忆录中写道:“我在当地(小笠原)记录过一种特别大的鸽子。那种鸽子尤其喜欢吃Fcherpalme的小型球果。”
回忆录中直接写出了这种大鸽子的学名,所指的就是小笠原杂色林鸽。而从存世的标本来看,杂色林鸽的体型(体长45厘米)确实比红头黑林鸽(体长43厘米)更大。这段关于食性的记录可信度很高。不过,记录中的Fcherpalme到底是指什么呢?
Fcherpalme显然是一种当地的植物,但是基特利茨并不认识它。他依据植物的外形,初步推测这是一种“贝叶棕属”的植物。在年的手绘图稿中,他为其标注了“Coryphajaponica”的学名,并在旁边打了个问号。学名中的“Corypha”即是“贝叶棕属”的意思。
但是,基特利茨对于这种植物的分类是不正确的。日本学者顺着Fcherpalme这条线索继续探求,他们结合小笠原群岛当地的植物分布情况,再对照年图版中植物的特点,最后总结发现,Fcherpalme实际是“蒲葵属”的植物,它是东亚地区的“蒲葵”在小笠原形成的特有亚种。这种植物至今都在小笠原群岛广泛分布,当地人会用它的叶子做蒲扇。
蒲葵小笠原亚种来源:名古屋市立東山植物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