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于亮,年出生,厦门大学法学院级硕士研究生,国际法专业。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荷兰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国际法学。
年6月,我有幸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获得国家资助赴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MaastrichtUniversity)攻读法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国际法学。年9月,正式启程奔赴荷兰开始了四年的海外求学之旅,年9月15日获得博士学位,圆满完成党和国家交付的任务,特向母校厦门大学汇报如下。
学术篇四年的海外求学经历使我的学术水平、外语水平和国际交往能力大大提升,为归国后继续从事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的研究领域是国际法,而荷兰的国际法研究实力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著名的国际法院、国际刑事法院均设在荷兰,从中可见荷兰的国际法底蕴。很多前沿的国际法理论均由荷兰学者提出或推动,在荷兰学习和研究国际法可以及时掌握国际法理论动向,并能和著名学者进行互动交流。我求学所在的马斯特里赫特大学(以下简称马大)在国际法方面也实力雄厚,在学界享誉盛名。马大实行双导师制,我有幸获得了FonsCoomans和JureVidmar两位著名国际法教授的指导。他们既和蔼可亲,又对我严格要求,亦师亦友,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学者的优秀品格,我懂得了什么是科学研究,我学到的不仅是先进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对学术的执着、对人类社会的关怀。
(位于荷兰海牙的国际法院)
非常感谢国家留学基金委对我的资助和支持,让我在海外求学期间没有物质上的担忧。我将祖国的支持化作前进的动力,时刻提醒自己努力研究,尽早完成学业为祖国的科研事业贡献力量,也为个人的事业发展作好储备。在四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不敢说废寝忘食,却也是非常用功,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早上9点去办公室,研究到晚上9点回住所,以至于每晚9点都被保安大叔“赶出”办公室。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终于按期取得博士学位。能在4年取得博士学位在荷兰是件令人骄傲的事情,要知道,大多数博士研究生通常需要5年甚至更久才能拿到学位。
(我与马大其他国际法学者合影)
此外,非常感谢马大法学院为我提供的良好的研究条件、办公设施和研究支持。在这里,我遇到了很多优秀的同事和朋友,他们给予我很多帮助和支持。学术午餐会可以和学术大牛直接对话交流,甚至争论。各种丰富的学术报告也开阔了我的眼界。在荷兰,“校际联盟”(inter-universityresearchschool)是培养博士生学术能力和社交网络的重要一环。我们马大与莱顿大学、乌特勒支大学、格罗宁根大学组建了国际法研究方面的校际网络,经常共同召开学术会议,为博士生提供方法论的培训等,通过这一网络,有幸认识了其他大学的优秀博士和学者,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留学期间,在各类学术场合有幸见到了很多一流学者,得到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留学期间,对国际法有了系统、深入地思考,所研究的理论可以用于指导中国的国际法实践,并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在个人努力和各位师友的指点下,求学期间发表了多篇论文并获得数项学术奖励,也参加了几个重要的国际会议,择要如下:
1.于亮:《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中母国规制跨国公司的义务——兼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委员会的最新实践》,《环球法律评论》年第6期;(CSSCI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年第3期)
2.于亮:《国家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方面的域外义务》,《法制与社会发展》年第1期;(CSSCI期刊)
3.于亮:《人权条约机构一般性评论和结论性意见的解释作用》,《武大国际法评论》年第1期;(CSSCI集刊)
4.于亮:《国际发展援助中的人权义务》,《复旦国际关系评论》年第1期;(CSSCI集刊)
5.于亮:《落实联合国工商企业与人权指导原则:母公司对子公司侵权行为的注意义务》,《民商法论丛》第64卷;(CSSCI集刊)
6.第十届中国法学青年论坛优秀奖,年8月;
7.第四届蔡定剑宪法学优秀论文奖三等奖,年12月;
8.第二届联合国研究青年论坛论文特等奖,年10月;
9.LiangYu,HomeStateObligationstoRegulateMultinationalCorporationsinHumanRightsLaw,TheFirstBHRYoungResearchersSummit,St.Gallen,Switzerland,.
10.LiangYu,RefugeeProtectionandStateExtraterritorialObligationsunderHumanRightsTreaties,ConferenceonMigrationandEconomic,SocialandCulturalRights:TheRelevanceoftheLimburgPrinciples,Maastricht,theNetherlands,.
生活、文化篇海外生活不易,既需要克服文化差异,又需要打理好自己的生活。买菜做饭、组装家具等体力活和技术活是留学生必备的技能,自然不必多说。适应荷兰生活之后发现异国求学生活也有很多精彩之处。
我所居住的马斯特里赫特(Maastricht,简称马城)是一座边陲小镇,跑步可达比利时,坐50分钟公交车可到德国亚琛。发源于法国的马斯河(MaasRiver)穿城而过,这里安静祥和、景色秀丽。自然景观与古老的建筑浑然一体,相得益彰。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在欧洲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马城非常国际化,并且包容开放,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学城,也是荷兰著名的旅游城市。
(穿城而过的马斯河,古老的石拱桥)
(马城中心的广场)
(郊外的徒步道)
(荷兰郊外风车)
(鲜花王国——荷兰)
(狂欢节街头各种装扮的人们)
逛逛跳蚤市场,或者森林公园漫步,或者泛舟马斯河,或是酒吧喝杯啤酒都让我在高强度的研究之余得到短暂的放松。还记得在超市选购各类啤酒,种类最多的当属比利时啤酒,号称八百余种口味,其中不乏酒精度很高的啤酒,最纯的莫过于德国啤酒,最喜欢白啤的清冽厚重。还记得超市红酒打折的喜悦,三五欧可以买一瓶口感不错的红酒。还记得在荷兰超市选购各种颜色的郁金香,每周换上一束鲜花,给我带来美好心情。荷兰是真正的自行车大国,在环保理念的推动下,荷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人们骑自行车出行的措施。公立高校只给上班距离超过25公里的员工提供汽车停车位,并为员工购买自行车进行报销。在荷兰,几乎人人都骑自行车在市内通行。我也入乡随俗,周末节假日骑车到处走走逛逛,放松下身心。
(各种味道的比利时啤酒,适量饮酒解解乏)
独自在海外求学还要克服家人远隔重洋之苦,最欣喜和激动的时刻莫过于家人造访之时。能够顺利度过四年的求学时光,离不开家人和朋友的支持,感谢你们!
留学海外、心系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