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界的“奥斯卡”——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InternationalDocumentaryFilmFestivalAmsterdam,简称idfa)——已于当地时间15日开幕,纪录片界的狂欢在这个自由、迷幻又独具魅力的小城上演。恰逢idfa30周年,多部中国纪录片也迎来了他们的世界首映,兴奋与紧张伴随着主创们在这个多元国度向世界观众讲述来自东方的真实故事。
Tuschinski电影馆,idfa期间放映场所之一
《24号大街》入围长片竞赛单元欧洲首映
《24号大街》为CNEX联合制作的影片,此次导演潘志琪与CNEX联合创始人及CEO亦该片监制陈玲珍女士一同前往idfa。
对于首次和欧洲观众的见面,潘志琪导演表示idfa观众群观影素质普遍偏高,而这跟电影节几十年的发展积累有关。也正因为《24号大街》是导演自己操刀剪辑,所以在放映过程中会有意识地观察国外观众的反应。
至于首映后其他见闻,潘导感觉idfa是非常注重交流的影展,除了映后观众的QA,组委会也会安排一些导演与媒体、甚至不同国家导演之间的对谈,以此来促进不同地区关于相同议题的交流与了解。
《24号大街》导演潘志琪与CNEX联合创始人、CEO及本片监制陈玲珍女士出席idfa《团鱼岩》入围新人竞赛单元世界首映
首次在idfa放映,导演萧潇说“昨天下雨,天气有点冷,但是放映过程中却紧张得手心都出汗了。”尽管如此,放映结束后,效果却好得出乎了他的意料。
首映场次座无虚席,萧潇表示,idfa的观众很热情,很多人结束后(包括Tushinski电影院馆长)都特地跑过来感谢他,说他们太需要这样的片子了。也有很好的电影节选片人兴奋地说“简直不能相信这是一部处女作”,并直接邀请导演有机会去做电影节首映(竞赛单元)和讲座。
对于在国外、特别是idfa这个顶尖的纪录片盛会上放映自己的片子,导演认为“感觉还是挺不一样的”。他觉得,欧洲的观众对这种艺术片的接受能力要强很多,没有人说看不懂或觉得故事性不强。相反,他们很欣赏这种慢节奏的片子,因为它还原了生活的本来面目,这些浑然天成的长镜头把人和万物合而为一……
《团鱼岩》导演萧潇与制片人林林出席映后交流《惊蛰》入围中片竞赛单元世界首映
同为idfa首秀,纪录片《惊蛰》的导演宁佳伟也在映前感觉到紧张。结束首映的映后交流,导演认为,国内外观众在提问这一环节上其实差不多,通过对比,他发现国内观众现在的水平也在提升。
当然,他也提到,idfa的观众很尊重每一部作品,多数一定要坚持到字幕完结后再离开或发表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的态度。
《惊蛰》导演宁佳伟初到idfa,接受媒体采访首次来idfa,导演有一个比较深感受——现在做片子的手段和方式越来越便捷,所以怎样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式来呈现想要表达的故事或态度就更为重要了。
《惊蛰》导演宁佳伟出席映后交流
《芳舟》入围荷兰竞赛单元世界首映
第一次在idfa大荧幕上观看自己无数次在小屏幕中看过的镜头和段落,《芳舟》导演王申认为这次经历给了他全新的审美和叙事体验,也让他对“大荧幕思维”有所体悟。
《芳舟》导演王申出席映后交流
对于idfa观众的观察,导演表示,由于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国外,是建立在国际议题背景之上,所以玩味同一段落甚至同一镜头中外观众的不同反应,其本身就是一项有趣的工作。
此前,导演王申已通过此片在CCDF、Hotdocs等国际提案会上提案,对国际纪录片产业已有所窥探,但idfa的规模及成熟度还是让他对世界纪录电影工业有进一步了解。
对于导演王申本人而言,idfa首映的最大意义就是完成了其长片处女座的首次国际放映,不过他也表示这只是自己日后创作的一个起点,还需更多学习和坚持。
影片详情及电影节回顾请阅读往期文章:
IDFA特别策划
在去IDFA之前,这些影片和导演来CCDF做过什么?
IDFA特别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