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鸽子窝

吃在鸽子窝

文/小鸽

史书上说,中国是世界上农作物和农耕文化最早的发源地,我个人通俗的理解:我国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关心粮食和蔬菜的发展史。仔细阅读《诗经》,不难发现半部都是“吃经,”你听:“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北方凉拌,南方炖汤。”“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将其煮烂,口感嫩滑。”“芣苢繁茂,长于山野。稍加烹饪,便作佳肴。”“朋酒斯飨,日杀羔羊。”“岂无食鱼,必河之鲤。”《诗经》里的美味珍馐太多了,看不尽吃不完。

中国人不仅好吃,爱吃;还能吃,会吃,走兽家禽,山珍海味,野草树叶等等,真是无所不吃。我们中国人在吃的上头太智慧了,同一种食材做法千奇百怪,口味也千变万化。以人人都熟悉的一头猪说吧,从猪头到猪尾,从猪皮到猪肠,再从猪舌、猪耳到它的心肝肺,除了猪毛和牙齿,真是一网打尽,做法,可煎炒烹炸,煮炖蒸烤,只有你想不到风味,没有中国人做不出的风味。真是吃的随性,吃的畅快。我敢说,在吃的方面,我们中国人绝对能引领全球新风味。

?作者和戴修卫经理合影

青年时期曾读过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第一次知道中国有那么多好吃的,也是第一次知道做一道色香味形俱佳的菜,需要食材和调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才能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那些以食物名称为题目的篇章现在想起来,口齿立刻生津,馋涎欲滴。

食物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生活幸福感的东西,关于味道的记忆,总是让人留恋。疫情期间,街上所有的饭馆闭门,很多人开始怀念曾经绽放在舌尖上的美味。隔离在家,平时忙于工作,只要给肚子交了差就OK的上班族,终于有了大把的时间,一边对武汉和疫情担忧,一边一遍一遍在网上搜索看似简单的吃食做法后,纷纷大展厨艺,什么蛋糕、油条、大包子;凉皮、烙饼、擀面条,但毕竟不是大厨,不能让食材成仙、成材,常常装盘上桌的成品色香味形一样没有,只能成了鸡肋。

每一个独领风骚的美味,都是大厨在食材的选择和菜式的创作上,不懈努力尝遍了酸甜苦辣,最后才能用厨艺贯穿万水千山,哪是我等普通家庭煮夫,煮妇以为有了食材、辅料就能让那些萝卜青菜升华呢?

幸好,疫情即止,日子变得如花般鲜美起来,大大小小的饭馆也开始苏醒复工,我们这些嘴馋的人荒芜了三个月的胃得以拯救。

听说,阳光北大街靠近韩村村口附近有一名为“鸽子窝”的饭馆,该饭店是“知客”全国连锁,保定市江苏商会会员单位,其特色美味是烤乳鸽。在去“鸽子窝”的路上,有朋友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ezizx.com/hlzz/71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