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长距离信鸽因为是业余爱好,以鸽舍简陋,粗放型管理,种赛鸽混养为特征。
自由进出地飞,也就要自然面对不同的危险。比如弹弓、鹰、猫,还包括毒药,这就养成了信鸽接近任何环境都高度警惕的习惯。为获得充足的营养,信鸽喂雏时就去野外觅食,而打野时同类被扣子扣住的惨状又教会中国赛鸽学会了连外国的野鸽子都不具有的本领,这就是对于人类的高度警惕。打野也越打越远,有时飞出去几十公里,赛鸽在选择安全的野外环境同时,也学会了如何避开人类,选择安全的飞行路线。可以面对险恶的外部环境是国血区别于外血的最主要特征。
没有那么大的鸽舍,有限的巢房就需要争斗才能占有,打斗也成为赛鸽的生活技能。而只有占得巢房才能够争得配偶,信鸽因此更好斗。有的赛鸽可以同时占据好几个巢房,而弱者则永远占不到巢房,这就能够自然筛选出最强的赛鸽,这些赛鸽才能赢得传种机会。因为时刻担心巢房被占,就更加恋巢,也因此更有野性,一夫一妻的配对也就更加珍惜。有时拆散一对鸽子,雄、雌鸽有可能几天不吃不喝,几个月甚至一年不再起兴求偶。这和人类一样,没有什么能够比对异性的思念更刻骨铭心,不容易得到才会珍惜,你能指望一个天天逛妓院的人惦记着回家吗?国血出去5、6年还记得回巢,就是这种基因遗传形成的表现。
过去的赛鸽训练还要练夜飞,夜里训练它不歇房顶直接进巢,这就要培养赛鸽,只有巢房是它唯一安全的地方的概念,尤其是晚上。像现在有的人整晚开灯蹲在鸽棚,这是不可思议的事。出于日积月累的生活经验,赛鸽在飞行途中就会避开城市的飞行路线,而选择停留在乡间电线杆以及稻田休息觅食喝水。超长距离赛鸽所经受的其实就是野外禽鸟所接受的训练,这些隐性基因是任何外国的赛鸽基因数据无法解释的。
现代赛鸽是从西方成功驯化后引入中国,但又由于中国的特定阶段的特定环境而向一定程度的野化转化,其实是一种自然的回归。优秀超长距离赛鸽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只被驯化的会回家的"雕"。
超长距离赛鸽归巢率其实和存在于中国民间的、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甚至是被视为"落后"的细节组成的特定环境成正比的。那些出于商业投机的心理,希望通过收集国血优良品种,把中国超长距离信鸽通过产业化成批生产获利是注定不会成功的,他们只会败坏这些信鸽的名声。
"国血"已经具有不同于原生长国的特征。这就是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叶图相似而味实不同的道理。是超长距离的赛制和饲养环境造就了国血,这是两种不同的竞赛规则所决定的评价标准。外国人不具备长期有规律的公里竞赛的赛制,也就决定了他们不具备超长距离信鸽产生的土壤。他们根本不会读懂这些中国赛鸽家过去根本不会公开的秘笈。而中国看起来相对落后的饲养方法又歪打正着地造就了信鸽顽强的性格、超强的恋巢性和野外生存能力,所以中国的超长距离赛鸽只有在中国产生,并已形成信鸽遗传固化了的基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